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CERNET动态 > 最新播报
2005年CERNET网络运行报告

  CERNET2005进展介绍

  2005年1~10月,新开通了6条155M线路:北京-拉萨;北京-石家庄第2条;广州-南宁第2条;广州-厦门第4条;青岛-南京第2条;上海-福州第2条。其中北京-拉萨线路的开通标志着CERNET38个节点带宽均超过155M。7条2.5G线路:北京-南京第2条;南京-上海第2条;北京-沈阳第2条;北京-武汉第3条、第4条;广州-深圳;广州-长沙。除此之外,还增扩了多个地区网的接入带宽。

  在国际互联方面,2005年初已开通北京-香港的2.5G线路;国内互联方面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增加与中国网通互联1.5G线路;分别在上海和广州开通与联通互联1G线路。

  网络可用率是网络稳定性的衡量指标,主要指IP层的连通性,可通过线路冗余/设备冗余/有效的管理来提高。标准有3个9(99.9%,每个网络单元的断网时间每月不能超过:30*24*60*0.1=43.2分钟)和4个9(99.99%,每个网络单元的断网时间每月不能超过:30*24*60*0.01=4.3分钟),CERNET主干网的网络可用率超过了3个9的指标。除此以外,还有性能指标,包括丢包率(LOSS)、延时(DELAY)、抖动(JITTER)等。

  在211-2期计划的设备规划中,CERNET的38个节点将各增加一台SUP720引擎的7609路由器,用以替换当前不堪重负的6509路由器。在北京、武汉、广州、南京、上海各增加一台CRS-1路由器,为升级到10G/40G做准备。沈阳、西安、成都增加GSR12816/12416,以使其具备升级10G的能力。节余的10余台GSR路由器用来升级省级主节点,以使其具备升级2.5G的能力。

  无论是国际互联还是国内互联,出口的带宽都非常昂贵,而目前的状况是:80%的流量可能只产生<10%的效益,因此,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提供分级服务非常重要。

  首先,关于P2P应用“存在即合理”,应该做的是限流而不是限制。CERNET支持BT和P2P等新型业务及网络应用的发展。其次是网络安全攻击/DDOS流量;然后是实时应用(比如VOIP,多媒体应用);最后是对特殊用户的特殊服务。

  为了实施分级服务,需在骨干网上应用IP QoS技术,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通常会采用DiffServ的原理,在接入/互联等网络边界处应用一些复杂的控制策略,如分类、标识、带宽管理、队列控制等,而在核心只做简单的分类转发。

  NOC管理

  CERNET NOC的定义是所有运行维护和管理CERNET网络的工作人员。职责是负责运行和管理CERNET主干网、地区网、省级网,确保线路的畅通,机器、设备的稳定运行,路由的正常管理和维护等,保证整个网络的稳定、安全可靠和高效地运行。

  主要任务是: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安全管理。每年举办两次CERNET主干网运行工作会议;每周举行38个节点的网络运行视频会议。

  NOC实行主动式网络管理,力求在用户发现故障前先发现,在用户“抱怨”之前先解决掉。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PPP(Positive, Persistent, Perfect),即积极主动、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同时将把“责任就是荣誉”牢记在心,坚持不懈,不断提高CERNET网络的运行及服务质量。

  (本文根据李信满在CERNET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上的演讲整理,有删节)

  
  

相关文章:
  • 国内第一个“教育”上网卡面市
  • CERNET Topology
  • 中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国际研讨会举行
  • 中国教育和科研驶上快车道
  • 技术条件就绪 高校有望实现异地学分互认
  • CERNET两万公里光纤铺就教育信息化蓝图
  • 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获得重要进展
  • 高校招生 一“网”当关
  • 我国校园网建设发展迅速
  • 赛尔网络与TOM组成两家合营公司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