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下一代互联网 > 国内概况
IPv6技术的发展新模式
徐勇

  长期以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的经济效益,互联网如何与国民经济各传统行业紧密结合,信息服务在社会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普及等等,一直是基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软硬件厂商等整个互联网产业界感到困惑和棘手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互联网的产业经济规模并未真正形成。当前,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提供了实现互联网产业经济的技术基础。但是如何通过有效可行的产业化实践,从产业链整合、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网络与业务部署到商业运营等各个环节,推动互联网从虚拟走向现实,提供社会公众和国民经济各行业都能够普遍受益的普及型信息服务,从而真正实现网络经济,并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2004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2005年研究开发、产业化及应用试验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下一代互联网的产业化是CNGI研究开发、实验、示范及推广的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并鼓励和大力扶持通过产学研用联合申请与实施的模式,加速实现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的目标。基于此,CNGI对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进入实质性阶段。不难看出,贯穿于CNGI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过程中的有两条关键主线。

  从产业价值链环节看:产用结合是关键,也就是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部署及商业运营的紧密结合,如在CNGI中,作为产用结合尝试与探索的项目——由基础电信运营商和有关设备提供商联合申请的“综合业务通信平台”。在该项目中,基础电信运营商主要负责网络与业务部署及商业运营环节,设备提供商主要负责核心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部署的技术支持。通过这种有效的产用结合模式,双方得以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部署与运营上的优势,确保新技术新产品快速和有效地转化成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与业务,产生经济效益,盘活产业资源和价值链,同时也可以确保在示范和运营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得以迅速高效地解决,真正实现市场与技术的互动以及和谐发展。

  从产业化技术方向看:IP化既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也是行业信息化和社会公众信息服务普及化的关键。总体上看,下一代互联网所支撑的信息服务产业是多元化的产业,包括行业的多样性、服务与业务的多样性、承载网络与接入方式的多样性、海量智能信息终端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公众个体需求的多样性等等。而要充分满足多样性的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从技术角度必然要求一元和共性的技术基础,才能保证多元产业的健康可控、安全高效、有序和协调发展。无疑,IP技术和产品的IP化是多元网络世界和信息服务时代的共性技术基础,这一点已经为业内专家所广泛认可。以安防监控服务为例,传统意义上的安防监控服务由于技术复杂、部署困难、成本高、标准不统一和覆盖范围小等方面的局限,目前还仅限于公安、金融、石化、政府等特殊行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使用,停留在局域网和专网的狭窄范围内。要实现传统监控服务从局域到广域、从专网到公众运营的产业和市场突破,真正为数以亿计的社会公众和成百上千万的中小型企业所享用,从技术到产品的全面IP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CNGI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行基于IPv6的应用的部署与推广,将顺利地解决现有行业信息化和社会公众信息服务普及化中的许多难题。

  CNGI是2003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8大部委联合启动的国家级战略项目。到目前为止,参与单位包括全国6大骨干网络运营商、数十家软硬件产品提供商和近百个学术科研院校与机构。这在中国的通信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乃至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无疑,CNGI对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将对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乃至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将对世界范围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因此,我们应当加强CNGI项目中对于IPv6产业发展各种创新模式的探索,产用结合,优势互动,加快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

  
  

相关文章:
  • 内地IPv6资源少于台湾 发展国家面临不公平
  • 东北大学建成双万兆IPv6网络实验室
  • IPv6新趋势 各大高校应用逐渐兴起
  • IPv6的视频监控特点和发展趋势
  • 构建国际标准IPv6网
  • IPv6走向标准化
  • 网通将向2005日本世博会提供IPv6产品
  • 神州数码交换机首获IPv6 Ready认证
  • IPv6:技术驱动互联网变革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