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下一代互联网 > 国内概况
IPv6加速向下一代互联网转型

  “全球IPv6高峰会议”组委会近日宣布,第五届“全球IPv6高峰会议”将于2006年4月12~14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互联网第二轮网络热潮来临之际,中国产业界就新型互联网应用及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探讨和演示的一次盛会。

  始于1999年的网络热潮以纳斯达克上市为导向,当时真正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应用还为数不多。互联网在经历过第一轮热潮之后,从2003年开始,第二轮网络经济热潮拉开了序幕。如今,中国互联网整体环境的相对成熟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全球和国内第二轮互联网浪潮的出现,抓住市场机会,开发出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和服务以及成熟的商业模式将成为今天互联网企业最终脱颖而出的法宝。

  而下一代互联网的出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从IPv4过渡到IPv6,不仅仅带来网络基础技术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由此所带来了对互联网应用所产生的革命性变化。这一变化最终将影响现有互联网和通信产业格局,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

  为了揭示这一革命性技术及其所带来的变化,在CNGI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第五届“全球IPv6高峰会议”的主题确定为“IPv6助力新网络”,将专门致力于探讨下一代互联网及其应用的关键技术,演示最新应用及产品,加强政府、国内外产业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

  为此,与往届高峰会议相比,本届会议涵盖内容更广,形式也更加丰富。据了解,大会的议题包括CNGI项目最新进展、运营商的IPv6策略、IPv6地址分配管理、移动IPv6的应用、IPv6相关商业案例、基于IPv6的应用以及IPv6技术在奥运会中的应用等。形式上本届会议除主题大会之外还将包括:IPv6应用演示网络、下一代互联网高层研讨会、第一届中欧IPv6论坛、第二届中日产业论坛和第二届海峡两岸IPv6洽谈会。

  本次大会上还将发布业内迄今为止关于IPv6产品性能的权威测试报告。该测试由天地互连与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TAHI联合完成。测试内容包括IPv6产品的互联互通和一致性测试。这是ETSI第七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测试。参加测试的产品还将参与IPv6演示示范网络(IPv6ShowNet)进行展览展示。本届大会的IPv6ShowNet将在上届会议的基础上扩大应用演示规模,其中还将包括中关村成果汇报专区。

  本届大会还得到了我国政府以及主要学术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CNGI专家组组长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清华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和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建平教授、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杨泽民、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闫保平、清华大学李星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中心主任马严教授都将出席本次大会。

  我国运营商以及国内外产业界对本次大会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刘韵洁、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中国网通副总工程师马妍、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高层代表、互联网TCP/IP协议的共同发明人,美国国家研究推进机构主席RobertKahn、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Ladid、全球IPv6论坛CTO,北美IPv6工作组主席JimBound、日本IPv6高度推进委员会主席JunMurai、思科院士TonyHain、微软副总裁JawadKhaki、Juniper网络公司高级网络架构师JeffDoyle、诺基亚院士CharlesPerkins、日本IPv6高度化推进委员会执行董事HiroshiEsaki、国际电信联盟(ITU)战略与政策部电信政策专家LaraSrivastava都将到会发表演讲。

  第二轮互联网浪潮正在席卷中国。我国互联网企业抓住新一代互联网机遇,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应用必将使我国互联网企业在第二次互联网浪潮中脱颖而出。而此次大会的召开,必将对我国企业在开发方面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启发。

  
  

相关文章:
  • 澳推出IPv6开放源码工具
  • 清华“IPv6核心路由器”项目获奖
  • IPv6成功的关键在于产业化
  • 吴建平:建设IPv6切莫重“养鸡”轻“生蛋”
  • IPv6,3G通信的基石
  • IPv6技术成为国际通信展的亮点
  • 中国对IP地址需求持续增长 IPv6的中国之路
  • 访刘志勇博士:IPv6的中国之路
  • 电信运营商协同网络设备供应商出手IPv6
  • 美国国防部计划在五年内支持采用IPv6协议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