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下一代互联网 > 前沿技术
IPv6设置及使用方法

  IPv6设置及使用方法:

  一  IPv6 协议栈的安装及 IPv6 地址设置指南
  ( 所使用地址,以北师大科技楼 94 网段为例 )

  1. Windows XP/Windows 2003 操作系统

  (1) IPv6 协议栈的安装
  在 开始 --> 运行 处执行 ipv6 install
  (2) IPv6 地址设置
  在 开始 --> 运行 处执行 netsh 进入系统网络参数设置环境,然后执行
  interface ipv6 add address “ 本地连接 ” 2001:da8:207::9402
  (3) IPv6 默认网关设置
  在上述系统网络参数设置环境中执行
  interface ipv6 add route ::/0 “ 本地连接 ” 2001:da8:207::9401 publish=yes
  (4) 网络测试命令
  ping6 、 tracert6

  2. Windows 2000 操作系统

  (1) 下载 IPv6 软件包
  http://www.bnu.edu.cn/ipv6/ tpipv6-001205-SP3-IE6.zip
  (2) 安装 IPv6 软件包
  解压后,执行 hotfix
  (3 ) 添加 IPv6 协议
  从控制面板中,进入 网络和拨号连接 中,右击 本地连接 ,点击属性,打开 本地连接属性 窗口,点击 安装 按钮,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 协议 , 并点击 添加 ,在弹出的窗口中,你会发现 Microsoft IPv6 Protocol ,选择这个选项,点击 确定, Reboot 计算机,以使 IPv6 协议栈生效 。
  (4)IPv6 地址设置
  在 开始 --> 运行 处执行 ipv6 adu 4/2001:da8:207::9402
  (5) IPv6 默认网关设置
  在 开始 --> 运行 处执行 ipv6 rtu ::/0 4/2001:da8:207::9401
  (6) 网络测试命令
  ping6 、 tracert6

  3. Linux 操作系统

  (1) 安装ipv6协议
  modprobe ipv6
  (2)IPv6 地址设置
  ifconfig eth0 inet6 add 2001:da8:207::9402
  (3) IPv6 默认网关设置
  route -A inet6 add ::/0 gw 2001:da8:207::9401
  (4) 网络测试命令
  ping6 、 traceroute6

  4. Solaris 操作系统

  (1) 创建 IPv6 接口
  touch /etc/hostname6.hme0
  (2)添加 IPv6 地址
  在 /etc/inet/ipnodes 文件中 , 加入如下一行 :
  2001:da8:207::9402 ipv6.bnu.edu.cn bnu-ipv6
  (3)设置 dns 查找顺序
  在 /etc/nsswitch.conf 文件中 , 修改 hosts 和 ipnodes 项如下 :
  hosts: files dns
  ipnodes: files dns
  (4) 添加默认路由
  route add -inet6 default 2001:da8:207::9401 -interface
  (5) 测试命令
  ping -A inet6 IPv6 目标地址
  traceroute -A inet6 IPv6 目标地址








































  
  

相关文章:
  • IPv6机遇可能超过3G产业
  • 东北大学建成双万兆IPv6网络实验室
  • IPv6下的QoS体系
  • 下一代互联网开始发力 IPv6新经济呼之欲出
  • IPv6开始产业化进程
  • 内地IPv6资源少于台湾 发展国家面临不公平
  • 对IP技术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 IPv6新趋势 各大高校应用逐渐兴起
  • IPv6的视频监控特点和发展趋势
  • 构建国际标准IPv6网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