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CERNET2 > 相关知识
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正式开通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基本情况:

  12月25日,将在北京举行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开通仪式,拉开了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序幕。2003年,由国务院批准,我国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是其中最大的核心网,将覆盖全国20座城市,以1G-10G的速率为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提供接入服务。该互联网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下一代互联网。这也是2002年,57名院士上书中央,恳请中央把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到过经济我战略高度的积极成果。

  10年前,CERNET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TCP/IP互联网。

  互联网带来的新经济,支撑了美国长达10余年的持续繁荣。

  2002年,11月17日,国际互联网之父、TCP/IP协议合作发明者(目前的互联网均采用该协议),互联网雏形Arpanet网络系统设计者罗伯特-卡恩博士在做客新浪科技时表示,了解到CNHI计划及CERNET2的建设情况后表示,“美国对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还不积极。就发展情况来说,美国需要尽快追赶中国”。

  互联网基础常识:

  在中国,网络被曲解,变成了网站。网络的意义是指network,也就是基础网络服务。在中国,代表是中国电信(公众网)、CERNET(教育网)。搜狐、新浪等等,仅仅是网络的应用之一----网站。1996年,搜狐张朝阳陪着导师到CERNET参观中国互联网建设情况,随后回国创办了搜狐。

  04年中国在纪念中国互联网10年,也是从基础网络来说的,而不是新浪、搜狐等网站。

  世界及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

  美国在1969年开始研究互联网,1986年有了第一个全国性互联网(执行TCP/IP协议,IPV4网),1994年全面商业化。我国在1994年由中科院建成第一个中关村地区示范网。同年,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成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互联网(TCP/IP)。此后,CERNET在中国互联王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众多的第一,第一个电子杂志,第一个BBS,第一条到欧洲的线路,第一个管理规定,第一个国际上认可的互联网管理标准等等。

  第一代互联网给美国带来了持续10余年的发展与繁荣。

  世界及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

  1996年美国推出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计划(NGI),力图确保自己在互联网带来的新经济中的霸主地位。IPV6协议在当年推出。

  1998年CERNET在中国建立第一个Ipv6试验床。1999年,与国际上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连接。2001年,CERNET为主承担建设了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北京地区试验网NSFCNET。2002年,57名院士上书中央,提出我国应加强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规划。2003年8月,国家计委前头,工程院、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8部委参加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工程(CNGI)正式启动。在随后的招标中,CERNET获得第一名,承担建设CNGI最大核心网CERNET2。

  2003年10月,美国军方宣布,将采用IPV6,逐步替换现在的Ipv4。
  2004年1月, 世界8大下一代互联网在欧洲宣布同时开通并提供服务。
  2004年3月,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试验网开通。
  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

  下一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1、 更大。采用Ipv6地址版本,从2的32次方增加到2的128次方,有人形容世界上每一粒沙子都会有一个IP地址;现有Ipv4地址将在2005年耗尽,世界互联网发展将受严重限制。这是数字化生活的基础。

  2、 更宽。将比现有的带宽快1000倍以上。才有可能支持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等。

  3、 更安全。从体系设计上将更加安全,对网络安全的应对与处理将更加主动。

  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意义

  互联网是国家现代化重要的基础设施,对教育、科技、经济、甚至军事政治都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影响,我们必须在关键技术上有发言权。因此在2002年,57名院士上书中央,认为应把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放到国家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像原子弹、氢弹那样的重要地位。

  相对于第一代互联网而言,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上,我们已经赶上了世界的步伐,享有了发言权,也受到了世界的重视与尊重。

  
  

相关文章: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