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作者来稿
[原创]近代教会女学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考略
2010-03-29    谢淑华

字体大小:

  前言

  中国的学校教育始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但是,对中国古代的女性来说,这三千年来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只有女教而没有女学的社会。在自私有制产生以来的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男权主宰一切,女性活动范围只能是在家庭,所受的教育也是闺阁之中的以“三从四德”、“贞节柔顺”为核心的为妇之道的教育,除极个别的开明开明士族家庭外,女性几乎没有外出受教育的权利。而中国古代史上,除了明末的李贽和清代乾隆时期的袁枚曾开办过类似学校的女子诗社,招收过为数寥寥的女学生,女子接爱学校教育的机会寥若晨星。

  作为封建礼教的一部分的“女教”,其主旨在于使女性自觉接受“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封建等级秩序,自觉成为适于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女教”将女性限制在传统家庭角色之内,实质上是对她们平等教育权和发展权的剥夺。

  真正意义上的女子学校,是一八三四年英教士古特拉富夫人(Mrs.Gutzlaff)于澳门,一八三八年美公理会教士伯驾(Peter Parker, 1804-1888)于香港,一八四四年英女传教士爱尔德赛(Mary Ann Aldersey 1797 - 1868)于宁波所创办的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女学之开端。从一八四七到一八六○年间,西方传教士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创办了十一所教会女子学校。一八六四年,英国教会又在北平和天津创办了教会女学校。一八八一年,美国教会在上海创立圣玛利亚女学,继而,又设立了中西女塾、清心女学等等,一时,“教会所至,女塾接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之本,教会女子学校的出现,结束了以《列女传》、《女诫》、《女孝经》、《女儿经》等女子教训书为主体教学内容的封建礼教教育。将基督教的神学、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引入女子教育的课堂,在教材建设上革弊出新,这种行为不仅对中国的近现代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今天的中国高校的双语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教会女学的课程设置

  所西方基督教会之所以积极在中国创办女学,其主观目的,是服从以基督教占领中国,实现“中华归主”的大目标,最终从思想上控制和操纵中华,以“影响到该地人民的历史”。因此,教会女学的基本也是核心的课程自然是圣经。如岭南大学初立时的英文名即是“广州基督徒大学”。淑正学校开宗明义宣称其教育目的中专门“培养女子德智,发扬基督真理”。

  然而,为了能使中国女性更自愿地接受西方的宗教思想与文明成果,能够在经济上拥有独立的地位和人格,从而更有效的影响家庭与社会,教会女校的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选编上煞费苦心。以设立于1864年的北京最早的教会学校贝满女校为例,该校课程有:圣经、四书、女儿经、算术、地理、历史、科学初步、生物、生理学,中心科目是《圣经》,一切其他学科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进行教学“。

  1.1宗教教育课程

  圣经课是所有有教会女学的必修课。《圣经》的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崇拜等。

  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于青岛的文德女中、崇德中学、圣功女中3所教会女校为例,这些学校都把宗教科目列为必修课。20年代初每天1节,1928年以后,每周2~4节。每天早晨做”早礼拜“,全校师生按规定都要参加这一仪式。星期天上午信教师生至附近教堂举行”大礼拜“,由修女们向学生传授《要理问答》、《祈祷条文》。

  另如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25年制定的宗教教育科目有:圣经渊源、旧约历史及宗教、新约历史及宗教、教会历史、宗教历史、圣经地理、耶稣之人生观、宣道法、文学美术中之圣经研究等。

  1.2儒教教育课程

  为了实现”女塾接轨“,适应当时中国科举考试的需要,也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与士大夫和地方官绅接触,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至于被传统知识分子歧视。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和传统女教经典读本也成为为教会女学的主要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及《女四书》、《家范》、《内训》、《闺范》等书。

  1.3科学教育课程

  将西方科学知识引入中国的教会学校,开设诸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对当时处于科技落后的中国来说,具有意义重大的启蒙作用。

  1.4外语教育课程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教会学校还开设了英文、法文、德文等外语课程。外语课的设立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开辟了通道。但在教会学校,外语教学的力度要远远超过国学。以当时的青岛礼贤中学的高中普通科为例,每周授课35课时,英语5课时,德语3课时,外语合计8课时,而国文仅6课时。而圣功女中更是以英语作为重点学科,高年级要求学生用英语会话,因此学生偏科现象严重。教会女子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外语教学,以金陵女大为例,英文除了是必修课外,其它除国学课以外的多数课程都采用英语教学,教材和参考书也大多是英文原版书,

  1.5音乐教育课程

  音乐教育作为孔子提倡的礼乐教育的重要组成,在传统的女子教育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样在女子教会学校也受到普遍的重视。如圣功、文德和崇德三所教学学校除每周两节音乐课外,还在课外活动时开设音乐选修科,教材则多是宗教诗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宗教教义。

  教会学校中还开设了体育、图画、习字、音乐、家政、卫生、女红、普通话等以提高女性综合素养为目的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理念注入了积极、进步的元素。

  1.6职业教育课程

  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使女子获得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是教会女校最能吸引社会中下层家庭女性的优势。鉴于中国当时传统女教的影响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女子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女子进行蚕桑、美工、裁缝、编织、医疗、师范等方面的职业教育。如1881年成立的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早期以纺织、缝纫、园艺、烹调为主, 1908年增设了琴科和师范科。教会女校通过这些学科的设置和课程的开设,培养、造就了近代第一批职业女性。

  2教会女学的教材选用与改革

  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传教士大会上建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后,教会学校的教学工作乃有了全国性的互助合作组织。”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对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统一规划并逐步付诸实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 (Calvin Wilson Mateer 1836-1908)在《什么是中国教会学校最好的课程》的报告,把课程列为六种:语言、地理、历史、数学、自然科学和宗教。

  狄考文重视科学,他说”因为一、科学可破除中国的迷信;二、注意科学可使教会学校出名;三、可使教会学校毕业生更有能力,可更好地控制中国社会。“ 以他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为例,所使用的教材分别是--

  宗教类:《圣经》、《天道溯源》《天路历程》、《救世之妙》《罗马人书》等;

  国学类:《书经》、《礼记》、《诗经》、《论语》、《孟子》、《左传》、《赋文》、《易经》、《系辞》等;

  政治类:《富国策》、《是非学》等;

  思想类:《心灵学》、《省身指掌》等;

  史学类:《二十一史约编》、《万国通鉴》等;

  科技类:《八线备旨》、《微积分》、《代形合参》、《测绘学》、《量地法》、《航海法》、《物理测算》、《化学》、《化学辩质》、《动物植物学》、《天文揭要》、《格物质学》等。

  为了针对当时的中国国情,更有效地推广西式教育,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实现”中华归主“的大目标,传教士在教材选用和编写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1)尽量选用与中华文化不相悖的宗教书籍。如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 Martin 1827-1916)用中文写成的《天道溯源》,书中努力尝试将儒家道德伦理与基督教思想融合,辩说两者并行不悖,劝人相信耶稣。因迎合了中国人多神崇拜的心态,成为教会学校普遍选用的教材。

  (2)引用原版教材。如将英国作者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的《天路历程》作为宗教与文学的教材,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3)传教士自编教材。如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编写了《三角数理》、《数学说》、《代数术》、《格致须知》,美北长老会传教士赫士(Watson McMillen Hayes,1857-1944)等。

  (4)教材翻译成当地语言推广使用罗马拼音。如在文化落后地区,传教士将《圣经》翻译成当地方言,并推广罗马拼音以帮助学生识字记忆。

  (5)教材内容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如登州文会馆正斋的课程第一年选中文的《天道溯源》、《论语》、《代数备旨》,第二年选英文的《天路历程》、《形学备宗》、《圆锥曲线》,第三年选难度较大《学庸》、《八线备旨》、《测绘学》等,难度逐渐加深,到第六年则将与西方高等教育相差无几的英文原版《心灵学》、《富国策》、《微积分》作为教材。

  3 结语

  尽管教会女学在中国的出现是为了实现其”中华归主“的思想侵略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有了教会女学的冲击,中国女性才开始获得与男性相同的受教育的权力,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了在经济上的自立与自强。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办学的历史,使教育主权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但在新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近代教会女子学校在课程与教材方面的经验仍然是我们不可废弃的宝贵财产。

  Study on Course Arrangement and Textbook Compiling of Modern Women Missionary School

  Xie Shuhua (Textbook Center of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7  China)

  Modern Women Missionary School  is a singular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t is not only a cultural invasion, but also a kind of ideological inspiration. It is of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n cultural exchanges to Study Course Arrangement and Textbook Compiling of Modern Women Missionary School.

  [Key words] Missionary School, Women Missionary School, Course Arrangement and Textbook Compiling

  参考文献:

  [1]卢玲;图说中国女性作者出版社:团结出版社:2004

  [2] 章婧;早期教会学校VS中国课程近代化:双重矛盾下的催化作用[J/OL]http://www.zyy65.zj001.net/show_hdr.php?xname=MUMPCV0&dname=NDDEAU0&xpos=252&cname=&cpos=10

  [3]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刘丽平;中国近代教会女子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念烨;近代福州教会女学的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韩琼;九江近代女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彭晶裕;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研究(1840-1919)[D];吉林大学;2007年

  [8]马霞;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杨齐福;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摘  要]近代教会女子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奇异现象。教会女学既是一种文化侵略,同时也是一种思想启迪。考证教会女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选,对处于中外文化交流新时期的我国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会学校 女学 课程 教材

  [分类号]G643   [文献代码]A

  作者简介:谢淑华(196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教材中心助理研究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谁来解开大学新生的“专业之惑”
· 教育部:中职必修艺术课 选修课比例不少于10%
· 中国教材建设之路论坛 教材准入和质量评估热点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