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需要的教育。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低层次的需求,可以通过简单的外部条件得以满足。而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学生更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欣赏,得到别人的肯定与鼓励,特别是作为权威人物的老师和家长。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激励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贪玩调皮的学生,之所以再次奋进,就是因为”赏识”后的激励因素在起作用,被赏识就是被尊重,被信任,被期待。因而赏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是一种符合人的心理发展需要的有效地激励教育。
赏识教育以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为落脚点,让学生在权威人物的赏识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让学生在“我是优秀生”“我是被别人喜欢的人”的心态中觉醒,而不是在反面的意念中沉沦下去,失去自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世间的。而不是为了被批评和抱怨,更不是为优秀者作参照物的。赏识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优点,有利于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获得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态,确立成长的信念与远大的理想。
教育者如何才能实施赏识教育?
首先要具有人文精神,用情感和爱来灌注我们的教育事业。教育是开发生命的事业。(周一贯,全国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不仅是因为教育是生命发展的原始需要,直面着对受教育者的生命发展的关爱,还需要通过人(学生、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的生命的倾情投入,积极互动来实现,而最终又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开发的一项伟大工程。只是教育才使一个个鲜活、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全面的活动中,使人的生命四重建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得到最和谐的开发。
每一粒种子都有适应的土地;每一棵草都会开放出自己的花朵;每一个人都各有所长,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生命都是特殊的,特殊的生命价值,有赖于独特的开发方式。原南洋公学校长唐蔚兰曾题校长室一联:“天地生材皆有用,他人爱子亦如余。”他强调每个生命来到世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此联即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即开发生命,促进生命,美化生命,成为升华生命的伟大事业,又告诉我们要用父母式的爱,甚至是超越以至达到耶稣式的大爱去开发学生,用我们的大爱来润泽学生等待浇灌的心里绿洲,使他们逐步从蒙昧走向光明,从低俗到高尚,从虚度到文明,从蛰伏走向觉醒。
推荐阅读>>一线老师要重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
>>教师手记: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衡量一位好教师的十个标准 更多博文>>教育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