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博客
用赏识教育开发生命
2011-11-29    中国教育人博客 陈慧芬

字体大小:

  赏识教育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需要的教育。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低层次的需求,可以通过简单的外部条件得以满足。而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学生更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欣赏,得到别人的肯定与鼓励,特别是作为权威人物的老师和家长。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激励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贪玩调皮的学生,之所以再次奋进,就是因为”赏识”后的激励因素在起作用,被赏识就是被尊重,被信任,被期待。因而赏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是一种符合人的心理发展需要的有效地激励教育。

  赏识教育以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为落脚点,让学生在权威人物的赏识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让学生在“我是优秀生”“我是被别人喜欢的人”的心态中觉醒,而不是在反面的意念中沉沦下去,失去自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世间的。而不是为了被批评和抱怨,更不是为优秀者作参照物的。赏识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优点,有利于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获得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态,确立成长的信念与远大的理想。

  教育者如何才能实施赏识教育?

  首先要具有人文精神,用情感和爱来灌注我们的教育事业。教育是开发生命的事业。(周一贯,全国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不仅是因为教育是生命发展的原始需要,直面着对受教育者的生命发展的关爱,还需要通过人(学生、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的生命的倾情投入,积极互动来实现,而最终又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开发的一项伟大工程。只是教育才使一个个鲜活、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全面的活动中,使人的生命四重建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得到最和谐的开发。

  每一粒种子都有适应的土地;每一棵草都会开放出自己的花朵;每一个人都各有所长,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生命都是特殊的,特殊的生命价值,有赖于独特的开发方式。原南洋公学校长唐蔚兰曾题校长室一联:“天地生材皆有用,他人爱子亦如余。”他强调每个生命来到世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此联即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即开发生命,促进生命,美化生命,成为升华生命的伟大事业,又告诉我们要用父母式的爱,甚至是超越以至达到耶稣式的大爱去开发学生,用我们的大爱来润泽学生等待浇灌的心里绿洲,使他们逐步从蒙昧走向光明,从低俗到高尚,从虚度到文明,从蛰伏走向觉醒。

推荐阅读>>一线老师要重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
    >>教师手记: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衡量一位好教师的十个标准       更多博文>>教育博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开展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
·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 教师群体性成长的“秘密”
·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 评价教师 什么样的机制能实现“发展性”
· 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 实施十大行动建强做优教师教育
· 未来五年教师教育如何振兴?十大行动来了!
·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
· 教师对学校信息安全培训认知不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