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继续教育 > 继教新闻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002-03-13    记者 刘万永 原春琳

字体大小:

    在上海长宁区,2/3的区政府工作人员在上外语班等各种培训班,有的是单位推荐,更多的是自愿学习。全国政协委员、长宁区区长薛潮对此非常满意:“建设‘数字长宁’,不仅仅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搞得如何,IT企业设立了多少,还要看晚上有多少人出去上课,学习气氛浓不浓。”“上海正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原上海市教委主任夏秀蓉说。以零到3岁的学前教育为例,上海已经为家长建立起社区学校,让孩子从一出生就接受智力开发。另一方面,有13%的老年人在各级各类的老人学校学习。去年,上海计算机考试有31万人参加,外语考试参加者就有8万人。

  事实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上海已经探索了5年之久。从1996年起,开展“市民功能教育推广工程”,其内容包括:初级计算机应用能力,日常交际英语,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科技知识,法律知识,住房、保险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环境意识等。

  教育有一种“累积效应”:受教育越多,就越想受教育。而终身教育不仅为那些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全部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窗口,也为那些对教育有更高要求的人提供了机会。全国政协委员方福康对此的评价是:“接受教育的程度和一个人未来的收益成正比,如果他希望自己的收益高一些,他就会愿意继续投入,接受教育。”“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是,面向青少年的职前学历教育体系还没有转向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王浒委员专门进行过一次终身教育状况调查。他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不少与国际接轨的岗位,人才缺口很大,仅靠现有教育体系难以解决。比如,在国外承包建设项目,我国建筑师和施工工程师的执业资格如果得不到所在国的承认,是很难工作的。怎么建立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制度,这应该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王浒委员说,传统观念、传统的用人制度,重学历轻能力,要求一次学历到位管终身。这种观念和氛围,迫使小学追求升学率,大学追求高层次。只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人才成长道路才能转向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求一次学历到位,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最让王浒委员担忧的是,我国提出终身教育的任务较晚,对构建怎样的终身教育体系,应该怎样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提出全面规划、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更重要的是缺乏统筹协调。如此下去,“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的任务很难完成。

  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如基础教育在教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开放,做到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系统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加快建立我国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同时,要加大终身教育的理论、政策、法规的研究。

  王浒委员说:“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建立,但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即墨再次调整农村教育布局
· 农村成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掠影
· 上海:教委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成立
· 上海新设三类市政府助学奖学金
· 上海将举办网络教育国际论坛
· 上海:坚决杜绝一切校园安全隐患
· “四不靠”地区教育的困境和希冀
· 参加科技活动的没有“尖子生”
· 山东莱西:教育局建“局长在线”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