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建设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阎绍泽 申永胜 刘向锋 季林红 田凌 冯平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行业,机械工程专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机械工程知识与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传统学科的机械工程也因此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从上世纪末开始,机械基础教学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跳出了延续50余年对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范畴,将针对机械系统所涉及的整机,以及组成整机系统的构思方法、设计、生产、管理等众多技术纳入机械基础知识范畴。社会发展对机械产品综合设计和创新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是驱动这种变革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荐内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年第12期 >>全部教指委通讯
机械基础知识域的再定义促进了机械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及其支持环境的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从系统层面解决四个重要关系问题:机械专业基础与能力素质的定位关系、系列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系列课程整体优化与单个课程局部优化的关系、机械基础系列课与其他技术基础课程的关系。近年来,我们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从机械大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分析出发,建设了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新体系,新体系包括“机械基础实践”、“机械制图”、“机械制图实践”、“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基础”、“机械设计综合实践”7门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系列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按机械大类培养模式下的人才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
1. 按机械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清华大学于2001年开始实施“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的本科培养方案。机械基础课程体系作为机械大类的核心课程和平台课程,首先必须确定学生通过课程体系学习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按机械大类培养的高级人才应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设计与制造机械产品的基本能力。按照机械产品开发所需的理论知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可概括为:机械系统图形表达、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机械系统结构化设计、工艺分析与制造工程设计。为此,我们根据方案设计-结构设计-设计表达-加工制造的思路,确定了面向机械大类培养的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理论课程新体系,理论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制造工程基础”4门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