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9年第8期 > 研究报告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A类)
2009-08-09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字体大小: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面杆件结构分析计算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以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好力学基础,培养结构分析与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基础部分

  1.几何组成分析:掌握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及其运用。

  2.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灵活运用隔离体平衡的方法,熟练掌握静定梁和刚架内力图的作法以及桁架内力的解法,掌握静定组合结构和拱内力的计算方法,了解静定结构的受力特性。

  3.虚功原理和结构位移计算:理解变形体虚功原理的内容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在荷载作用下静定结构位移的计算方法,掌握静定结构在温度变化、支座移动影响下位移的计算方法,了解互等定理。

  4.影响线:理解影响线的概念,掌握静力法作静定梁、桁架的内力影响线,了解机动法作影响线,会利用影响线求移动荷载下结构的最大内力。

  5.力法:掌握力法的基本原理,会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荷载、支座移动、温度变化作用下的内力,了解超静定结构位移计算的特点,了解超静定结构的力学特性。

  6.位移法:掌握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和刚架在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7.力矩分配法:理解力矩分配法的概念,会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专题部分

  1.结构矩阵分析:掌握矩阵位移法的原理和杆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2.结构的动力计算:掌握动力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单自由度和两个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以及在简谐荷载作用下受迫振动的计算方法,了解阻尼的作用。

  3.结构的极限荷载:理解极限弯矩、极限荷载的概念和比例加载时判定极限荷载的一般定理,会计算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

  4.结构的稳定计算:理解结构失稳的两种基本形式,掌握静力法和能量法计算临界荷载的基本原理,会计算简单杆件结构的临界荷载。

  三、能力培养的要求

  1.分析能力:对常用的杆件结构具有选择计算简图的初步能力,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

  2.计算能力:具有对各种静定、超静定结构进行计算的能力,初步具有使用结构计算程序的能力。

  3.判断能力:具有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对内力分布的合理性作出定性判断的能力。

  4.自学能力:具有自学和阅读结构力学教学参考书的能力。

  四、几点说明

  1.本课程应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有一定的课堂练习和讨论的时间。要保证习题、作业的数量和质量。

  2.计算机应用是本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应保证学生有一定的上机时间。

  3.各校可酌情考虑能量原理列为必修或选修内容。

  4.基础部分为必修内容;专题部分中的“结构矩阵分析”和“结构的动力计算”为必修内容,“结构的稳定计算”和“结构的极限荷载”可根据专业需要酌情列为必修或选修内容。

  5.基础部分的内容应单独设课,专题部分的内容可以在保证本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和专业的情况酌情与其他课程融合。

  6.根据近年全国几十所院校的统计资料,基础部分的课内学时宜在60至80之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研究生质量提升面临内部困局 课程教学存不足
· 中高职课程衔接:英国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