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谈振辉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指出:“进入21 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 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09 年,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2826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方针。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是许多高等学校的传统专业,也是一些学校新办的专业,如何办好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发展需要规范,规范促进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根据教育部要求,在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指导性专业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其总体目标是: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制定一套科学的、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规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规范,对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办学条件、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等内容提出规范和要求。
本专业规范是在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制定的。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诚信守法,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创新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规范注重分类指导,强调办学特色。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需要科学家,又需要工程师。本专业规范是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最基本要求,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满足本专业规范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办学定位和自身条件,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本专业规范能否起到“指导性”作用,关键在于实践,要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从而进一步完善本专业规范,再回到实践中指导教学工作。本专业规范的出版不是研究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还需要全国同行共同关注和共同思考。
衷心感谢参与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研究、讨论和制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感谢课题组的各位成员,正是他们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使本专业规范得以正式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