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8年第2、3期 > 工作简讯
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召开2007年全体会议
2008-02-28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会议于2007年11月15—16日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承办。来自国内28所高校的教指委主任、副主任、委员及部分高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处长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同志出席了会议。主任委员张国伟院士主持了会议。中山大学黎孟枫副校长、广东省教育厅魏中林副厅长、广东省地勘局何熙平局长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就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进行了研讨,各校还就近年来在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与经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张国伟院士在大会上做了“深化地学教改,提高质量,加强教育技术改革发展”的中心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交流各校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及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2)交流各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经验;(3)探讨新形式下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利弊, 以及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4)各校今后5年地球科学高等教育电子化教材建设的建议与规划。张国伟院士说,资源、能源、环境、灾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双重需求与压力,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地学新观念、新理论的孕育,需要更新地学新知识体系与方法,给复合型、创新型地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学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国家与地学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张国伟院士指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地学教学面临整体学时短、知识更迭加快、教学内容多而新的新情况,因此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各高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对于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广泛交流并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已成为教指委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互联网为基础,促进了师生间、校际间、学科间和国际间的沟通和互动,深化了教学改革。张国伟院士指出,现代教育技术虽然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简单化、表面化、负诱导作用,不利于学生深化思维、钻研思考等。如果我们需要深刻地认识某种复杂事物的本质或过程,只靠快速浏览和表层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深入的逻辑性和推理性的思维。这一点与教师的面授和板书相比,恰恰是多媒体课件的劣势。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改变教师的基本功能。如何真正重视、调动教师根本作用,正确发挥先进技术方法的效益,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与志趣,培养其创造性智能,才是深化教改的真正目标。

  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学化工资源环境分社社长陈琪琳在大会上做了“做好资源建设,服务课程教学”的发言。她回顾了“十五”期间高教出版社教材出版情况,并就“十一五”期间在贯彻实施“质量工程”过程中如何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与教指委合作,继续支持基础课程报告论坛;第二,在教指委指导下,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优秀教材、优秀数字化资源(例如课程资源库等)。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郑卓主任介绍了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目标。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家铎教授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概况及展望,还介绍了该校教学标本库的建设情况。

  岑况委员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做了“关于多媒体教学思考”的发言,展示和分析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多媒体教学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课件质量与授课质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度,课程类型和多媒体教学效果之间相关度不高,不同教师使用相同课件教授相同课程的效果相差甚远。岑况委员还列举了当前多媒体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不做加工地把教科书内容简单地复制到课件中;过分强调信息量,教学内容过多、过快,学生印象不深、无法笔记、难以接受;过分依赖多媒体,偏废一些传统的好方法;设备易老化,影响效果等。

  合肥工业大学宋传中委员做了“构造地质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介绍了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他们采取的措施有:(1)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20学时)、课间实习、课程设计(集中在一周时间作读图练习)、小专题研究、撰写小论文等,利用周末和假期,在不增加总学时数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2)重视野外实习和实习基地建设。一年级普地南京实习,学生自带帐篷;二年级在巢湖填图实习;三年级生产实习则立足安徽,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四年级毕业实习采取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的办法。(3)强调科研对教学的支持作用,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专业课全部由教授主讲,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相结合等。

  武汉大学申文斌委员做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初探”的报告。他指出,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是人才,好奇、好思、勤奋、刻苦、想象、自信等方面的培养是成才的关键。在人才培养中,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传授知识和传授智慧哪个更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

  浙江大学杨树峰委员传达了2007年在上海召开的工学人才培养高层研讨会的主要精神,并指出了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例如,目前地球科学存在着不重视动手能力培养的问题,表现在生产实习少了,到矿山实习也少了。他建议地球科学能否效仿机器人制作全国竞赛那样,考虑举办地球科学动手能力方面的全国性竞赛活动。

  吉林大学薛林福教授介绍了“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兴趣。该系统建设优点是,突破野外实习的时空及经费限制,让学生足不出门,就能亲身接触到各种典型地质现象,犹如身临其境考察、测绘、填图。既可以作为野外实习的预习,也可以作为实习后的复习。该系统特点是画面逼真、内容丰富、人机交互界面强大、操作简单,系统仿照3D游戏,增强学生空间想象力,寓教于乐。系统具有定位、观察、测量、记录、绘图等多种功能,还设有提问、过关、评分等环节,既有大量实地图像资料,也有丰富的动画和模拟,还有总结、知识拓展等模块,操作界面友好,可以三维旋转,随意进退、放大、缩小,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异地使用,无需软件安装等。目前该系统仍在开发和建设中。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张珂副教授做了“‘地球科学概论’教学的思路、目标和定位”的报告,介绍了“地球科学概论”教学中如何融入“四个相结合”的经验,即严密与生动相结合、深入与广博相结合、历史与前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启发性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目标。

  西北大学教授、教指委秘书长赖绍聪介绍了西北大学“岩浆岩岩石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特色和经验。他们在课程建设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通过公开论证、校际互审,编写出体现本学科特色的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查性,并在网上公布,便于师生随时查阅。②教学内容融入科研成果。③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设立研究性教学改革项目,鼓励教师把学生实验与科研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④以综合性为主导的实验课程设计。⑤配备先进的岩石学实验室。⑥全方位考教分离,建立试题库、标准试题和答案,完成标准试题外审。教师只负责授课,教学管理部门负责考试。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教案公开、条例公开、教考分离、试卷抽查等制度。⑧规范教学档案管理。⑨建立课程网站,主讲老师与学生通过网络互动交流。

  会上发言的还有杜远生委员、王根厚委员、周安朝委员、孙柏年委员、金魏委员等。张国伟院士做了总结发言。通过讨论和交流,会议在以下方面达成了共识:

  1.国家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给地球科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给地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是头等大事,教指委一定要认真履行好教育部赋予的职责,努力完成这项历史使命。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国内各高校在地学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有益的探索,在解决知识更新快、教学内容多等矛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沟通交流,缩小了时空限制,增进了资源共享,在复合型、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3.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没有改变教师的基本功能,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个人密切相关,要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偏向,要避免教师与多媒体位置颠倒的现象,过分强调知识传输会压制创造性的培养。

  4.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敬业精神的好坏、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但由于政策导向和利益驱动等原因,不少教师不重视教学、不认真备课,把教学当成软任务,无心教学,极大地损害了地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议教育部认真研究上述现象,提出纠正这些偏向的政策和措施。

  5.会议决定,2008年教指委会议由合肥工业大学承办。会议议题是: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西北大学  赖绍聪)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