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9年第2期 > 工作简讯
2008年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金工)课指组扩大工作会议暨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2009-02-12    清华大学 傅水根

字体大小:

  2008年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金工)课指组扩大工作会议暨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于2008年11月2-5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金工)课指组成员、各大区金工研究会理事长、大会特邀代表,以及全国各地区92所院校的部分领导、工程训练中心主任、金工教研室主任、参加课程调研的骨干教师等共计215位代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陈平教授、教务处处长曾兴雯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江汉大学童幸生教授主持。陈平副校长代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领导和全体师生对与会代表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组组长、清华大学傅水根教授代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大会的如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代表金工课指组全体委员致辞,他充分肯定了大会的筹备工作,对大会的目的、意义及预期效果做了简短阐述。

  傅水根教授做了题为"工程训练中心的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取得的突出成果,指出了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工程训练的教学改革理念、内涵和教学方法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分析了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设的基本思路,系统阐述了工程训练的丰富内涵,提出了"五个可持续"与"五个相结合"的、面向整体的工程训练可持续发展战略。

  孙康宁教授代表课指组做了题为"高等学校'十一五''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综合调查报告"。报告首先解释了调查工作的背景和任务来源,对调查的目的和方法做了说明。这次全国范围的调查,主要涉及金工系列课程、教材、工程训练中心及安全保障体系四方面的工作。调查报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全国金工系列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

  孙康宁教授还代表课指组做了题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改情况的主题报告"。报告阐明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原则,详细解释了《机械制造实习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机类)》、《机械制造实习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非机类)》、《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普通院校)》、《重点院校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指南(重点院校)》、《普通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教学规范与验收标准》、《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等6个文件的修订情况。

  大连理工大学梁延德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兼工程训练中心主任贾建援教授、中国民航大学张鹏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赵仕俊教授、山东大学朱瑞富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张晓晖博士等分别就本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情况做了主题报告。这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报告,既反映了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普遍规律,同时也反映了行业性、专业性强的特殊性规律,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大会之后,由金工课指组成员与各大区金工研究会理事长共同主持分组交流与讨论。分组会议除按照华北区、东北区、中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华东区等六大地区围绕会议主题进行讨论外,还按照"工程训练中心的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工程训练系列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工程训练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学团队建设"、"国家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示范作用的发挥"等四个专题进行了认真讨论。来自不同地区高校的管理部门领导和骨干教师,针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题目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交流与研讨,达到了共享经验、探讨问题、规划未来的目的。

  与会代表在讨论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包括: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问题;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中心建设中材料成形的内涵逐渐弱化、训练项目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材料成形训练相对弱化等问题);对工程训练中心教育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缺乏艰巨性、复杂性和长远性认识的问题;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不到位、骨干教师缺乏的问题;全国范围工程训练教学改革进程很不平衡,有少数学校还处于传统金工实习阶段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各级示范中心的教育教学功能等问题。

  会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1)在教育部和高校领导的支持下,工程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教育教学研究等主要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成为参评院校本科教学评估中的重点和闪光点。

  (2)工程实践教学完全突破了原金属工艺学的体系和内涵,实现了在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电子工艺、计算机、管理等方向的综合发展,并将创新实践教学大大向前推进。一批院校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是校级创新实践教学和开展全校性创新活动的平台。

  (3)师资队伍由原来的本科毕业生为主,转变为以博士和硕士为主,并正在实现师资队伍的更新换代;实践教学一线的教学指导人员由原来的以工人为主,逐步发展为高职高专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为主,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位层次有所提升,教授、副教授正向年轻化发展。

  (4)中心建设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综合性的工程训练中心(大多数);另一类是专业性、行业性强的中心(如中国民航大学)。两类中心都有存在的价值和示范作用。

  (5)教育教学研究是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6)在领导重视的基本前提下,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应向教学、科研、生产(非规模经营性)、培训,以及与企业合作五结合的方向发展。

  (7)金工领域的三大交流平台(课指组指导下每年或隔年一次的地区、跨地区的金工研究会年会,每3年一届的国际现代工业培训学术会议,以及《金工研究》、《金工动态》杂志已成为地区、全国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积极推进了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领域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会议也指出了基地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

  (1)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问题。在国家非常重视实践教育的今天,有的训练中心目前还被学校定位为教学辅助单位。

  (2)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例如,教学基础设施不错,但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教学管理不够严谨,中心的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在基地建设中,一批高校材料成形(热加工)的内涵逐渐弱化,训练项目发展中冷热加工很不平衡。例如,材料成形训练相对弱化,这对材料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的长远发展很不利。

  (4)中心缺乏像金属工艺学教研室那样的教学基层组织,师资队伍中的骨干教师缺乏,实践教学一线的教学骨干比较难于稳定。几乎可以断定,缺乏高水平的骨干教师,中心发展的路子一定走不远。

  (5)工程训练教学改革进程很不平衡,有少数学校还处于传统金工实习阶段。有少数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比老金工实习的条件还差。

  (6)中心的优质教学资源比较丰厚,但课程建设还没有到位。中心应该利用资源优势,创建一系列新的必修、选修和培训课程。

  (7)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如缺乏设备更新经费和维修经费。由于高校进人对学位的限制,一线教学骨干很难被引进。因此,需要国家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8)不少训练中心缺乏与学科的紧密联系,这对高学位教师的长远发展很不利。因此,学校要理顺管理机制,使教师在完成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有自己长远的科研与教学研究发展方向。

  分组讨论还对"课程基本要求"的修订提出了建议。金工课指组认真收集整理了相关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文件的作用与适用范围。课指组讨论决定,取消"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和"重点院校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指南(重点院校)"两个文件。对其余4个文件,要求各大区金工研究会理事长于2008年12月31日前收集整理有关意见和建议,以做进一步修改参考。

  根据金工系列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际情况,金工课指组决定:将于2009年召开专题研讨会,集中研究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理论教学改革中的相关问题。(清华大学 傅水根供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07教育部地球物理与地质学教学指导会议召开
· 新一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第2期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第1期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