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0年第2期 > 研究报告
自动化专业调研报告(II)
2010-02-04    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字体大小:

  二、自动化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2.1本学科专业的结构、规模现状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截止到2008年12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263所,其中本科院校1079所。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本科高校开设有4年制全日制本科"自动化"专业(不含行业性"XXXX及自动化"类专业)教育的本科学校从2003年的239所增加到2008年的405所。此外,还有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4年制本科"自动化"专业的一批民办院校 (多为公办大学的独立学院)。

  近20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的日益凸现,为高等学校传统学科专业的学科方向调整、转型和更新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出现了许多传统学科专业名称中嫁接"自动化"或"控制工程"的现象,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专业目录,以自动化或控制工程(技术)作为其专业名称的专业共有8种,占工学类专业总数的11%以上。由此可见,"自动化"类专业无疑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最大的学科专业之一。

  自动化专业的办学规模快速增长,招生录取人数从2001年的2.68万人增至2008年的近4万人,在校生人数从2001年的9.26万人增至2008年的15.5万余人;2008年招生数位于全国高校各类专业之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才培养分类方法,考虑到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并结合我国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现状,自动化专业拟分为"研究主导型"、"工程研究应用型"以及"应用技术主导型"三大类培养模式。根据以上分类,全国自动化专业2001-2003年的招生规模参见表2-1。

  本次调查根据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按全国"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分类,全国自动化专业在2004-2008年的招生规模参见表2-2。

  由于这两种分类方法不同,肯定会造成微观数据的差异,但并不影响宏观数据的分析。

表2-1  2001-2003年自动化专业本科招生规模与在校生人数统计(单位:人)

自动化专业本科学校类型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录取人数 在校人数 录取人数 在校人数 录取人数 在校人数
研究主导型 4551 17903 3652 14710 4849 20965
工程研究应用型 6813 23349 6896 25846 7727 32186
应用技术主导型 15460 51341 17373 63965 15365 56135
小 计 26824 92593 27921 104521 27941 109286

表2-2  2004-2008年自动化专业本科招生规模与在校生人数统计(单位:人)

自动化专业本科学校类型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录取人数 在校人数 录取人数 在校人数 录取人数 在校人数 录取人数 在校人数 录取人数 在校人数
“985工程” 4282 19154 4402 18849 4209 18479 4063 18377 3547 17886
“211工程”* 4742 20318 4607 20466 4476 20086 4389 19993 4703 19792
一般普通 21470 78791 25312 88193 28030 97423 29896 107516 31513 117348
小 计 30494 118263 34321 127508 36715 135988 38348 145886 39763 155026

  *这里指除"985工程"高校以外的"211工程"高校。

  由表2-1和表2-2知:2001-2008年间,前两类学校招生人数由1.1364万人减至0.825万人,在校生人数由近4.125万人减至3.76万人;而同期一般高校招生人数由1.546万人增至3.15万人,在校生人数由7.469万人增至11.735万人。这充分说明:"985工程"、"211工程"学校招生规模稳中有降,绝大多数高校在抓质量;而一般高校属于大众化教育,必须在特色上狠下功夫。

  2.2本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自动化专业分教指委在2004年就提出,为了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结合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对自动化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分工是必要的。为此,对自动化学科专业建议按下述三种类型定位。

  (1)"研究主导型"自动化学科专业。"研究主导型"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自动化研究、工程应用、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这一类型的相当部分本科毕业生将进入高一层次的学位教育。

  (2)"工程研究应用型"自动化学科专业。"工程研究应用型"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具有实际工程能力的自动化应用研究与开发、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这一类型的部分本科毕业生将进入高一层次的学位教育。

  (3)"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学科专业。"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初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自动化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一类型的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这次"研究主导型"、"工程研究应用型"、"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专业调研报告综合分析看,5年来,分类指导思想在众多高校获得认同,逐步深入人心,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3本科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2.3.1 理论教学体系教学现状

  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及研究型课程是当前和未来制定自动化学科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艰巨任务,是改革的核心。对于自动化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要体现自动化专业仍在发展中的属性,要体现自动化专业仍处于研究中的状态。研究类专业要为更多从事以控制为主的跨学科本科毕业生打基础,为今后从事复杂大系统、大型自动化工程、当代先进应用技术的本科毕业生打基础。应用类专业要利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控制技术,为改造传统行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本科毕业生打基础。

  基于此,根据自动化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分类特点,结合不同类型自动化学科专业的定位,分别设置了其课程体系的指导原则:

  (1)"研究主导型"自动化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指导,以扎实宽厚的基础理论为前提,以系统、控制、信息为主线,按照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研究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设计课程体系。

  (2)"工程研究应用型"自动化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以自动化技术发展或鲜明的行业为背景,以扎实的基础理论为前提,以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和控制为主线,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理念设计课程体系。

  (3)"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本科专业。以鲜明的行业特色或与地方经济实际需要为背景,以自动化应用技术为主线,按照通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重在专业教育的理念设计课程体系。

  本次调查的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学制为4年,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各高校略有不同,有的高校课程体系按照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大类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综合素质教育环节进行设置;有的按照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选修类课程、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和全校公共选修类课程进行设置。详见表2-3、表2-4。

  由表2-3、表2-4知,两种不同课程结构体系均体现了这三种不同类型理论课程体系的指导原则。

表2-3  2008年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Ⅰ)情况表

项目类型 通识教育类 专业大类基础 专业课程 集中实践环节 综合素质教育环节
研究主导型 44% 21% 13% 18% 4%
工程研究应用型 38.8% 25.9% 21.8% 13.5% 0
应用技术主导型 34.5% 17.8% 22.7% 21.5% 3.5%

表2-4  2008年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Ⅱ)情况表

项目类型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人文社会科学类 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类 专业必修与选修类 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全校公共选修类
研究主导型 23% 18% 29% 6% 20% 4%
工程研究应用型 21% 14% 24% 18% 18% 5%
应用技术主导型 16.9% 18.3% 24.4% 14.7% 22.2% 3.5%

  通过调查发现,各类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总数平均分别为36门、34门和22门,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分别为3门、2门和1.5门,调查结果如表2-5所示。由此可见,双语教学课程数与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平均总数相比明显偏低,尤其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在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2-5  2008年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情况表

名称类型 平均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数量 平均开设双语教学课数量
研究主导型 36 3
工程研究应用型 34 2
应用技术主导型 22 1.5

  在与理论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教材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各个类型自动化专业的教材出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表2-6、表2-7分别是2003年、2008年自动化类技术基础和专业教材建设和使用的情况。

表2-6  2003年自动化类技术基础和专业教材建设和使用情况

自编教材率 选用国内先进教材率 选用国外先进教材率
研究主导型 32.4% 59.06% 8.54%
工程研究应用型 19.36% 75.96% 4.68%
应用技术主导型 18.59% 77.49% 3.92%

表2-7  2008年自动化类技术基础和专业教材建设和使用情况

自编教材率 选用国内先进教材率 选用国外先进教材率
研究主导型 37.9% 49.3% 12.8%
工程研究应用型 25.1% 68.9% 6.0%
应用技术主导型 16.47% 65.65% 12.71%*

  *含双语教学课程数

  对比表2-6、表2-7,不难看出:

  (1)由于近几年教材建设的结果,除"应用技术主导型"的自编教材率下降外,自编教材率有明显地提升,而选用国内先进教材率均呈下降趋势,优劣如何必须具体分析。

  (2)选用国外先进教材率有明显地提升。

  (3)适合于占绝大多数的"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专业的本科优秀教材还不多,仍然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3.2 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现状

  表2-8是根据对70所院校调查所统计的2003年自动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建设情况。表2-9是根据所调研的43所院校统计的2008年自动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建设情况。

表2-8  2003年自动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建设情况

近5年投入教学实验经费*/万元 综合性电子类实验**/% 综合性控制基础类实验** /% 综合性专业类实验** /% 加工工艺实习均周数 课设与专业综合实验均周数 生产实习均周数 毕业设计平均周数
研究主导型 492 52.39 69.15 55.3 3.6 10.27 3.31 16.24
工程研究应用型 219.4 31.15 31.54 37.31 2.75 7.5 3.0 15.42
应用技术主导型 196.82 25.10 25.82 34.87 2.30 11.26 3.04 14.74

  *统计投入教学实验经费按1999-2003年计算。

  **此类的百分比公式为(××类综合性实验个数/××类综合性实验总数)×100%。

表2-9  2008年自动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建设情况

近5年入教学实经费/万元 综合性电子类实验**/% 综合性专业基础类实验**/% 综合性专业类实验* /% 加工工艺实习均周数 课设与专业综合实验均周数 生产实习均周数 毕业设计平均周数
研究主导型 604 44.7 48.4 56.1 3 12 3.7 16
工程研究应用型 661 34.6 35.3 37.5 2.3 8 3.2 15.9
应用技术主导型 460 29.7 36.5 35.2 2.2 8.4 2.9 15.1

  *统计投入教学实验经费按2004-2008年计算。

  **此类的百分比公式为(××类综合性实验个数/××类综合性实验总数)×100%。

  由表2- 8与表2-9对比可知,围绕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各类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在近5年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尤其是后两类高校自动化专业投入经费增长幅度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也有可喜的增加;前两类高校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与专业综合实验平均周数稳中有升;而加工工艺实习平均周数、生产实习平均周数、毕业设计平均周数基本未变。

  2.3.3 师资队伍结构现状

  表2-10是根据所调研的70所院校自动化专业2003年师资队伍情况的调查统计。表2-11是根据所调研的43所院校自动化专业2008年师资队伍情况的调查统计。对比表2-10、表2-11可知:

  (1)5年来自动化专业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增幅大,前两类高校超过或接近50%,而第三类高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86%;前两类高校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达70%。但不同培养类型自动化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趋同化仍然严重。

表2-10  2003年自动化专业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情况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博士学位教师/% 硕士学位教师/% 教学实验人员/% 生师比
研究主导型 27.69 38.47 22.46 11.38 37.76 37.46 19.44 13.15:1
工程研究应用型 20.11 37.36 29.12 13.41 24.52 42.91 15.97 20.6:1
应用技术主导型 11.97 40.15 31.28 16.60 7.45 39.97 23.07 16.77:1

  注:教学实验人员的比例是以师资队伍总数为基数计算的;而教授、副教授、讲师与助教的比例为四者的相对比例。

表2-11 2008年自动化专业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情况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博士学位教师/% 硕士学位教师/% 教学实验人员/% 生师比
研究主导型 29.4 40.8 26.8 3.0 57.9 23.0 11.8 9.27:1
工程研究应用型 29.0 40.1 29.5 1.4 44.9 34.4 21.6 12.9:1
应用技术主导型 18.9 35.1 37.3 8.7 32.0 54.4 17.4 18.4:1

  注:教学实验人员的比例是以师资队伍总数为基数计算的;而教授、副教授、讲师与助教的比例为4者之间的相对比例。

  (2)在相当多的自动化学科专业中,仍然缺乏大师级教师作为学术与教学领头人;在应用技术主导型学校中,仍然缺乏优秀的自动化专业双师型教学人才。

  (3)实验室教师队伍严重缺乏,人员老化、后继无人的问题加剧,第一、三类高校的教学实验人员比例下降幅度较大。

  表2-12为2008年自动化专业讲授本科生课程师资队伍结构情况,与表2-11对比可知,这几年鼓励教授上本科生课程初见成效,副教授是各校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主力。

表2-12  2008年自动化专业讲授本科生课程师资队伍结构情况

职称 类型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研究主导型 30.8 41.0 26.3 1.9
工程研究应用型 29 40.1 29.5 1.4
应用技术主导型 17.7 36.7 38.3 7.3

  2.3.4 就业情况现状

  2001-2003年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详见表2-13、表2-15、表2-17;2004-2008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详见表2-14、表2-16、表2-18。从这些表中可以看出:

  (1)5年来,即使与就业形势严峻的2008年相比,"研究主导型"学校(超过90%高校)、"工程研究应用型"学校(近79%高校)、"应用技术主导型"学校(75%高校)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与本校其他专业比较,"研究主导型"学校(75%高校)、"工程研究应用型"学校(近82%高校)、"应用技术主导型"学校(60%高校)均处"好"的状态。

  (2)27.3%的"工程研究应用型"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下降,在85%以下;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与本校其他专业比较,对应出现9.1%的高校处于"中下"状态,待业比例达20%。这其中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一些"211工程"学校希望向"985工程"学校迈进,通识教育的比例大,大部分学生参加考研,专门技能相对弱,就业竞争力弱;而一般普通高校明确为地方经济服务,学生大部分不考研,专门技能与企业对口较好,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强。

  (3)毕业生就业流向和种类与5年前比,获得一定的改善。由于研究生稳步扩招,在就业比例中相应增长;去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总体呈上升趋势;出国学习在"研究主导型"学校的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中略有下降,而"工程研究应用型"、"应用技术主导型"学校上升幅度大。

表2-13  2001-2003年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学校分布情况

一次就业率 100%~96% 95%~90% 89%~85% 84%及以下
研究主导型 66.67% 20% 13.33% 0
工程研究应用型 57.89% 21.05% 10.53% 0
应用技术主导型 42.11% 31.58% 15.79% 5.26%

表2-14  2004-2008年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学校分布情况

一次就业率 100%~96% 95%~90% 89%~85% 84%及以下
研究主导型 58.3% 33.3% 8.4% 0
工程研究应用型 63.6% 9.1% 0 27.3%
应用技术主导型 40% 35% 10% 15%

表2-15  2001-2003年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与本校其专他业的比较

级别 中上 中下
研究主导型 62.5% 31.25% 6.25% 0
工程研究应用型 63.16% 36.84% 0 0
应用技术主导型 61.11% 38.89% 0 0

表2-16  2004-2008年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与本校其他专业的比较

级别 中上 中下
研究主导型 75% 25% 0 0
工程研究应用型 81.8% 9.1% 9.1% 0
应用技术主导型 60% 35% 5% 0

表2-17  2001-2003年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种类调查

类型
% 就业种类
研究生 国有大中企业 政府、军队机关 科研院(所)* 民营企业* 个体户 出国学习 待 业
研究主导型 30.38 20.99 4.71 17.21 17 0.28 4.77 4.66
工程研究应用型 11.39 41.81 8.31 9.05 16.96 1.89 1.12 7.97
应用技术主导型 8.51 35.96 6.91 11.03 29.47 1.30 1.77 5.05

  *包括外资企业。

表2-18 2004-2008年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种类调查

类型
%
就业种类
研究生 国有大中企业 政府、军队机关 科研院(所) 民营企业 自主创业 出国学习 外资企业 待 业
研究主导型 34.3 13.2 7.5 5.9 21.5 1.8 4.3 9.8 1.7
工程研究应用型 13.7 30.5 6.4 4.6 17.2 1.2 2.0 4.2 20.2
应用技术主导型 14.4 28.17 3.24 3.59 25.66 6.36 2.17 9.15 7.26

  2.4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意见给本学科专业高等教育的启示

  2.4.1参加调查的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

  目前,收到有效的反馈调查表114份(其中,由自动化专业分教指委收到的反馈调查表52份),分别来自23个省(市),企业的性质包括全民、个体、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遍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等11个行业类型(按标准的行业分类),在企业规模上也涵盖了几十人到上万人等多种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具体分布见表2-19至表2-22。总体来说,所调查的企事业单位具有代表性。

表2-19  被调查企事业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省 份 北京 山西 陕西 浙江 内蒙古 广东 湖南 山东 天津 四川 安徽 福建
单位数/个 11 17 25 7 2 5 1 3 5 3 3 1
分布比例/﹪ 9.7 15.0 22.1 6.2 1.8 4.4 0.88 2.7 4.4 2.7 2.7 0.88
省 份 黑龙江 江苏 湖北 辽宁 河南 甘肃 广西 上海 贵州 云南 宁夏
单位数/个 1 3 9 2 2 1 1 8 1 1 1
分布比例/﹪ 0.88 2.7 8.0 1.8 1.8 0.88 0.88 7.1 0.88 0.88 0.88

  注:其中有一份材料缺单位名称。

表2-20  被调查企事业单位性质

性质分类 全民 集体 个体 合资 独资 其他 事业单位
单位数/个 52 3 5 14 6 25 6
分布比例/﹪ 46.8 2.7 4.5 12.6 5.4 22.5 5.4

  注:其中有3个单位该项数据缺;"其他"包括民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等。

表2-21  被调查企事业单位行业类型

行业类型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单位数/个 3 42 18 3 29
分布比例/﹪ 2.6 36.8 15.8 2.6 25.4
行业类型 金融业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建筑业 其他
单位数/个 1 1 1 14 1 1
分布比例/% 0.88 0.88 0.88 12.3 0.88 0.88

表2-22  被调查企事业单位规模

职工人数/人 100~500 501~1000 1001~3000 3001~5000 5001~10000 >10000
单位数/个 18 34 16 25 5 6 9
分布比例/﹪ 15.9 30.1 14.2 22.1 4.4 5.3 8.0

  注:其中有1个单位缺该项数据。

  2.4.2 近5年各单位录用的自动化学科专业的人才情况

  表2-23至表2-25是被调查企事业单位目前职工的学历情况和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历及以上人员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目前企事业单位职工大部分还是大专和本科,尤其是本科。在调查的113个单位中本科学历占企业职工20%以上的有72.5%,50%以上的有26.5%,而研究生(包括硕、博研究生)分别有16%和3%,这说明本科人才是目前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

表2-23  被调查企事业单位职工学历分布情况

大专学历占有率 5%~10﹪ 10%~20﹪ 20%~50﹪ >50﹪
单位数/个 6 9 39 51 8
分布比例/﹪ 5.3 8.0 34.5 45.1 7.1
本科学历占有率 5%~10﹪ 10%~20﹪ 20%~50﹪ >50﹪
单位数/个 1 7 23 52 30
分布比例/﹪ 0.9 6.2 20.4 46.0 26.5
硕士学历占有率 5%~10﹪ 10%~20﹪ 20%~50﹪ >50﹪
单位数/个 50 26 21 14 2
分布比例/﹪ 44.2 23.0 18.6 12.4 1.8
博士学历占有率 1%~5﹪ 5%~10﹪ 10%~15﹪ >15﹪
单位数/个 71 33 6 1 2
分布比例/﹪ 62.8 29.2 5.3 0.9 1.8

  注:其中有1个单位缺该项数据。

表2-24  近5年来各单位录用的自动化专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的学历分布情况

本科 80﹪以上 40%~80﹪ 20%~40﹪ 15%~20﹪ 10%~15﹪ 5%~10﹪ 5﹪以下
单位数/个 54 14 4 0 0 1 3
分布比例/﹪ 71.1 18.4 5.3 0 0 1.3 3.9
硕士生 80﹪以上 40%~80﹪ 20%~40﹪ 15%~20﹪ 10%~15﹪ 5%~10﹪ 5﹪以下
单位数/个 4 7 14 4 5 5 37
分布比例/﹪ 5.3 9.2 18.4 5.3 6.6 6.6 48.7
博士生 20﹪以上 15%~20﹪ 10%~15﹪ 5%~10﹪ 1%~5﹪ 1﹪以下
单位数/个 1 1 1 2 1 70
分布比例/﹪ 1.3 1.3 1.3 2.6 1.3 92.1

  注:38个单位缺该项数据,包括没有填写的及没有招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单位。

  关于对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及能力表现的调研结果见表2-25。可以看出,无论是研发、管理、生产,还是服务,工作能力较强的比例均高于80%,其中在生产岗位上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在93.37%,做营销的也在79.37%,表明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的毕业生具有非常强的工作能力。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从事生产和研发(这两项占74%),也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管理(9.79%)。

表2-25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及能力表现

从事工作性质 所占比例/﹪ 工作能力
强/﹪ 较强/﹪ 一般/﹪ 较差/﹪ 差/﹪
研发 47.32 15.37 74.36 10.26 0 0
管理 9.79 11.68 71.04 17.28 0 0
营销 5.47 16.77 62.60 20.63 0 0
生产 26.77 8.36 85.01 6.63 0 0
服务 6.63 16.23 66.00 17.77 0 0
其他 4.02 19.59 62.26 18.15 0 0

  注:缺11个单位数据。

  2.4.3企事业单位对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统计表明,企事业单位对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较高,按重要性进行排序如下:

  ①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及相关的技术基础理论水平。

  ② 科学研究及科技开发能力。

  ③ 计算机软、硬件设计能力。

  ④ 人际交往能力。

  ⑤ 组织管理能力。

  ⑥ 外语综合能力及科技写作能力。

  ⑦ 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基础。

  ⑧ 其他素质要求:职业道德、责任心、务实精神、团队精神、综合业务能力、网络信息安全技术、IT技术、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安全生产意识、健全的人格。

  可见,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是企事业单位用人的首要选择,同时兼顾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素质和能力。

  2.4.4企事业单位对高等教育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企事业单位对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学生专业教育的建议很多,要求也较高,不同的单位也表现出对学生能力需求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结合国家发展规划、重点行业,有目的、有计划地制订培养计划,教育要紧跟形势更要有预见性;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与实际相结合的专门技能;宽口径的基础教育和专门化的专业教育要结合;应该加强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注意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本科生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加强对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博士生则要有一定的创新成果。

  在专门培养和教育技能方面:常用工具软件的熟练使用,常用试验手段的掌握;加强对我国现行规范和标准(如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应用维护、用电安全、电气等)的学习和使用;网络工程、软硬件开发能力;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的质量检验技能;大型数据库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焊接、布线、安装等技能;制图和读图的能力。

  在对学生专业特长的特殊需求方面:提出学校应该结合实际系统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使学生对技术的集成、信息安全技术及市场前景要全面的了解;软硬件的教学要结合;感知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训练要加强。

  认为学生亟待加强的方面:环境适应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发展的规划能力;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顽强的意志;实际工作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对行业宏观发展的认识能力;科研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也有的认为,目前多数院校在培养模式方面的现状是:虽知识面较广,但深度不够,建议院校在培养方向上更明确些、深入些;专业课程学时设置偏少,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和全面;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偏差大,应以学生就业为最大目标来调整课程安排;以调整课程结构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4.5对自动化学科专业教育的启示

  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而自动化作为工程技术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建设关系最密切的部分,也是受经济发展变化影响最大的部分。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自动化专业教育如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① 自动化专业教育应该有多种类型和多个层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层次上,历来都是多样化和动态性的,未来也是这样。对自动化专业而言,既要培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研究型人才,也要培养从事设计和研发的工程型人才,同时还要培养技术维护、维修的技能型人才。从当前来看,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比研究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大。自动化专业可以为某一行业培养专门人才,也可以是为自动化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必须冷静地认识这个问题。高校要正确定位,所培养的人才要有针对性。同一所高校对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方向组织教学。要以培养人的高素质和扎实的基础为主,要教给学生长期起作用或终身起作用的知识。

  ② 自动化专业要注意教育的复合性和先进性。21世纪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两大挑战,即竞争加剧,档次提升。这两大挑战必然要导致人才内涵的升华和人才素质的复合。因此,高等教育也应该注意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复合性。这就要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实践环节、教师的教学大纲不断更新,始终保持讲授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教学内容还应体现综合性和研究性,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 多样化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不能单一。改革动因既有来自专业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专业教育的内部。一方面,要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遵循专业教育的内部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④ 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是高校教学质量最准确的评价,也应该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的,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还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

  ⑤ 必须尽快推进自动化专业的国际工程师认证,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首先,在培养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并得到认可;其次,在培养方式上更加开放和国际化;同时,推进与有关国家自动化领域工程教育的联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东北大学实施院士名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
· 大学生社会实践变形记:成果止于报告活动须靠关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