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6年第5期 > 教学研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优化
2006-05-16    厦门大学分析化学课程组

字体大小:

——厦门大学“分析化学”课程建设特色总结

    厦门大学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是伴随着1952年厦门大学化学系创办分析化学专业并随之成立分析化学教研室启动的。该课程于1993年评为福建省优秀课程,2003年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优秀项目,2003年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

    本课程的建设依托于国家重点学科——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学科,有一个教学科研结合型的课程组。著名分析化学家陈国珍教授曾在该组任教,许金钩教授、欧阳耀国教授和蔡维平教授曾先后担任课程主讲。课程组现有在职教师7人,课程教学指导1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4人(其中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4人分别在美国、荷兰、日本、香港学习和进修过一年以上,1人参加教育部“高校基础课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在美国进行了半年的语言及英语授课实践培训。课程组先后承担和参与了10余项国家、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省、校级教学成果奖。课程组坚持教学科研结合,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与地方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余篇,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三等奖各1项。

    本课程组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体念、与获得,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取能力的锻炼提高。

    围绕这一教学理念,课程组通过问题式教学、网络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设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充满生气的学习、研究氛围,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充分发展的教学环境,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优化;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把握课程核心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学科的发展;通过考试评价系统的改革研究,使考试方式从对获取知识量多少的评价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转化,引导学生从关注考什么向关注自身的获得、体念与发展转化。

    以网络资源平台拓展个性化学习空间

    这一命题是针对传统的“一本书”教学提出的。“一本书”教学是指在大学学习中,教师讲授一本书,学生读一本书,考试内容局限于一本书的现象。这是由课程就是某一科目、某一教材的知识传授的课程观所局限的。僵化的课程体系,配以“一本书”的课程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避免知识结构单一、千人一面。这样的人才很难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大学课程教学应是基于学科知识平台的教学,课程的教材应是一个开放体系。首先,教师应对现行的先进教材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文献进行调研,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研究课程教材,备课的过程应是以一个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以使教学与科研真正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广泛研读现行的先进教材和科研文献,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组在两年前启动了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合理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学生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实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课程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讨论、课程习题、课程文献资源。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教学实践,本课程已形成了集电子教案、网络课程、网上答疑、习题库、文献库、单元测试、教学反馈、教学研究、研究学习、教学信息为一体的分析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结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科知识结构,以利于达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实现这一教学环节的优化,除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需要转变外,还需要学生的学习观念的转变。从应试教育一路走过来的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还比较适应“一本书”的教学,希望老师将所需考试的重点明确地指出,即或是参考资料,也希望是针对考试的、有重点的、人手一册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已经从传统的文本媒介发展到超文本媒介,老师与学生都应当主动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习与研究的空间,充分张扬个性,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以促进个性化的人才的培养。

    通过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师生交流、学生报告展示等园地,还可以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

    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为课程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以问题式学习带动思考与质疑

    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本课程组提出了题目设计的要求,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题目设计,改变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被动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题目设计希望从两个层次上促进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第一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问题提出,即以学习的难点作为题目源,然后结合对课程的学习和文献的阅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即找出题目的解题思路,完成题目的解答。第二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从学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即敢于质疑。这是一种充分张扬个性、促进个性化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优化课堂设计促进教学互动

    就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而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优化,不再局限于启发式教学,而更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留有足够的让学生思考与展示的空间,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这一点,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是不难做到的。

    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图、像、动画等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但这一教学过程不应当是单向的。过多感性材料的单向交流,虽然能起到强化刺激的作用,但也容易造成感官的疲劳,进而产生抑制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是认知过程得以有效完成的保证。教师应当有效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所具有的表现性、受控性、参与性等技术特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分析化学课程中,光度滴定曲线的讨论有助于理解光度滴定的原理和光度滴定的过程。光度滴定曲线随被滴定物质、滴定剂和滴定反应产物对入射光的吸收性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式。虽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方便的演示不同滴定体系的滴定曲线,但这并不是最佳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体的滴定体系,启发学生根据该体系被滴定物质、滴定剂和滴定反应产物对入射光的吸收性质特征,分析滴定过程中体系的表征参量吸光度的变化,预见光度滴定曲线变化的趋势,并随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反馈意见逐段演示出这一特定滴定体系的滴定曲线。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多数学生具有表达的欲望,分析结果正确的成就感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交流的热情,形成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各种不同体系的滴定曲线,可以链接文件或链接幻灯片的方式备用,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发展需要决定是否调用。

    为了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体念,本课程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留下问号,并通过一些开放式的讨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以课程论文与论文报告带动广泛阅读

    课程论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围绕课程内容,查阅文献,研读教材与参考文献,了解分析化学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物与事件,了解分析化学在国民经济、国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分析化学学科在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生命活动认知等科学领域中承担的责任。课程论文可以自选题目,也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参考题目;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协作完成,以培养团队精神。老师向学生介绍查阅文献的一般方法。从教学实践和反馈的信息看,学生对课程论文和文献阅读教学实践环节认识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大量阅读,认真写作课程论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还结合所学理论和阅读的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进实验室对现行的分析化学实验进行改进。课程组强调对学生积极引导,鼓励个性发展。针对少数学生投入不多,从网上拷贝论文应付的现象,增加了论文报告(口头)环节。这一教学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制作了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powerpoint,将自己对课题的理解通过图示与语言表达出来,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课程组还将同学们的报告提纲上网,供同学们相互交流。

    以学科新成果促进与前沿接触

    分析科学的迅速发展为分析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重新调整分析化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精选重组课堂教学内容是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课程组根据教学计划授课时数的调整(授课45课时,自学研修、课堂讨论、论文报告、考试等其它研究型教学环节15课时),重新调整了分析化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精选重组课堂教学内容,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在教学中通过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并通过精选教学内容,腾出时间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和应用等相关新内容:(1)缩减容量分析部分的教学时数,(2)增加“分析测量(或化学)的质量保证”方面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保障和标准化意识;(3)加重样品处理、化学分离分析部分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增加有关国家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简介,并结合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介绍分析化学在诸如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等有关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5)课程组还意识到在分析化学基础课程阶段引导学生了解分析化学传感原理、分析化学识别原理以及生化分析、环境分析的重要性。相对于旧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教学内容应拓宽,应更新,让学生以学科的发展为大背景,了解本课程基本原理在大学科中的定位,以及与学科最新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术敏感性。

    以多样化的评价带动学习重心的转移

    近年来,课程组一直在进行考试评价系统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使考试方式从对获取知识量多少的评价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转化。课程组采用“基础理论、综合能力半开卷”、“课堂作业”、“课程论文”及“课堂讨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力求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上。半开卷考试方法是:考前一周发给学生一张标有学号和姓名的A4空白复习卷,建议学生在复习总结的基础上,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复习卷上。考试时,允许学生带入考场,考完与试卷一同上交。对学生讲明半开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希望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和参考书,学会总结归纳,二是希望学生把重点放在掌握分析化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而不要把精力耗费在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上。考试按教学大纲确定内容,重点强调最具迁移价值的知识点,避免简单套用公式的题目。课程论文则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适宜的评价标准。对综述型课程论文,重点把握对信息的识别、归类、解读和综述的能力;对研究型课程论文,重点把握创新性思考的能力。并通过学生的互评,培养学生的学术评价能力。

    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发展。我们的工作还仅仅是初步的探索,还有很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