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7年第5期 > 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007-05-08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浙江海洋学院  苗振清 潘爱珍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海洋科学的研究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海洋科学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海洋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许多地方高校都设置了海洋科学类专业。浙江海洋学院也在 1998 年应运而生,在八年多的实践过程中一直坚持以海洋为主线,先后增设了海洋技术、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海洋科学类专业,培养了大量海洋科学人才。

  一、人才培养的实践

  为了提高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综观 21 世纪海洋科学的发展目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自身定位,在对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和研究了当前我国、特别是浙江省和舟山市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趋势及发展方向,邀请海洋科学专家进行充分论证,最后确定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能为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服务,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实际技能相结合的应用性人才。

  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专业建设之初,我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聘请中国海洋大学的几位老先生直接来校进行对口指导和帮助,将海洋技术专业设为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两个方向,海洋科学专业设为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两个方向,并于 1999 年和 2000 年顺利招生。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方向不够明确等问题,同时我校又新增了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因此,我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作了进一步的修订。通过广泛征求专业负责人和任课教师意见,赴中国海洋大学等有关院校实地考察、调研,多次召开学院教学委员会会议,并邀请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及用人单位领导参加,根据我国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面向 21 世纪的海洋科学教育改革和专业规范,结合几年来专业建设的实际及地方经济对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研讨,认真分析海洋科学类专业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优化设计适应海洋科技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目前,我校的海洋技术专业定位为海洋探测技术方向,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为物理海洋方向,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更加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加强了实践环节,使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设立专项基金,一直把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师资建设工作的重点,通过“引进、培养、聘用”并举的政策,我们引进和培养了多名博士、教授,聘用了多名学者、专家,由此带动了整个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

  4 .课程建设

  在抓好课程单项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由教授、副教授带头,集中精力做好海洋科学类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由高职称教师担任主讲教师,选用高水平教材(对无合适教材的课程,组织教师进行编写),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课程网站等),增加课程实验学时(单独设立“海洋科学实验”课程),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5 .实验室(基地)建设

  海洋科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为此,我校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以相关专业群为基础建制实验室,各学院、教研室通用共建,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如我校投入 300 多万元建立了海洋科学实验室、 1300 多万元建立了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为课程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还有我校的深水网箱基地、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等为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提供了实践条件。我校教师还承担了以“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等 4 项国家“ 863 项目”为代表的许多涉海类科研课题,课题组积极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6 .教材建设

  从近几年教学情况看,海洋科学类的教材极其缺乏,许多教材版本陈旧,知识老化,而海洋科学近些年发展又较快,新知识和新成果都不能及时反映在教材中。为此,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海洋科学类专业教材建设,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学校购买自编教材,从国外引进原版教材,组织教师编写,提供教学资料,建立课程网站等,构建海洋科学类专业的立体化教材。

  二、人才培养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在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 .取得的成绩

  ( 1 )生源质量好,考研录取率逐年提高。近几年海洋科学类专业招生形势一直很好,获新生入学奖学金的人数远远多于其他专业,生源质量较好,并且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海洋科学专业, 2005 届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为 10% , 2006 届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为 22% ,处于全校领先地位。

  ( 2 )教学改革初显成效。学校从 1999 年校级重点课程立项建设开始,海洋科学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已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2 个(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在建校级精品课程 6 门,省级精品课程 4 门(海洋生态学、海洋科学导论、船舶结构与强度设计、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2 个(浙江省海洋人才的培养研究;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培养船舶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校重点建设教材 6 种,省重点建设教材 5 种(海水增养殖学、船舶快速性、船舶结构设计、海洋通论、海洋文化导论);省财政厅实验室项目 4 个(海洋科学实验室、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实验室、海洋生态环境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与分子生物实验室),获得经费资助 1000 余万元。

  ( 3 )师资队伍结构稳步改善。目前,我校海洋科学类的专业人才,无论从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比专业开办之初有了明显改善,已基本形成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等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有海洋科学背 景的 博士也越来越多地来我校工作,他们年富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承担了多项省部级、国家级课题,并能及时把前沿知识补充到教学中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正在快速成长。

  ( 4 )就业率逐步提高。我们通过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拓展省外资源等多种途径来帮助学生就业,近几年来海洋科学类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正在逐年提高。

  2 .存在的问题

  ( 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地方高校受地域、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培养模式较为单一,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社会适应性较差,显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

  ( 2 )高层次、高水平的顶尖人才缺乏。一些海洋科学类专业缺乏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具有很高学术造诣和综合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制约着学科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 3 )建设资金相对紧张,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要求有良好的海上实习条件和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专业开办以来,尽管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实验室条件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建设经费还是相对紧张,海上实习条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直接影响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 4 )人才培养与行业支撑不协调。现阶段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以传统产业的粗放型发展为主要特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因此对海洋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吸纳有限,行业支撑薄弱,直接就业率较低,这反过来又抑制了学校对海洋科学类专业的投入和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对策

  1 .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竞争力

  在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走出传统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竞争力。第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招生方式,按专业大类甚至学科门类招生,前两年进行打通式的无专业培养,进行通识教育;后两年根据学生意愿和成绩分流,进行专业教育。第二,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海洋产业和国家海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及办学资源,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的合作进程;也可以与相关院校联合培养,通过教师、学生互派,相互承认学分,相互开放课堂教学等形式进行联合培养。第三,本硕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地方高校,对成绩优异、有培养潜力的本科生,可以免试直读研究生,以提高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

  2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海洋科学人才,就必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多渠道引进优秀人才。除了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人才外,也可以从海洋类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一定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涉海从业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可以面向全球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其次,要重点培养校内优秀人才。对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要对他们多种渠道的重点培养,资助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促进他们快速成长。第三,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的同类院校或涉海企事业单位去学习、进修,把海洋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请到学校讲学或做学术报告,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进一步加强海洋科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 .增加投入,改善人才培养条件

  海洋科学类专业往往是一些小口径专业,相对于一些长线专业,其专业规模明显偏低,但其投入又相对较大,这样办学效益就受到影响。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对海洋高等教育的扶持,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海洋科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的现状,可由政府出资购买一艘实习船,日常管理由浙江海洋学院负责,全省高校共享,这样既解决了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实习困难,又提高了实习船的使用效益。另外,可设立“海洋教育专项基金”,支持重点海洋学科专业的建设、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涉海类课题研究等;还可以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海洋教育事业,给海洋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海洋科学人才的培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纵向注重系统性、横向注重渗透性,构建立体的、互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和“定向式”课程模块等,这既考虑到了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等。专业方向模块课的设置,可以实现同一专业中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要求,在保证不影响本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下,设置若干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课程学习模块(就是所说的“定向式”课程模块),这样既不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又强化了学生专门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在人才培养与行业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可以极大程度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