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7年第1期 > 信息动态
首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在大连召开
2007-01-05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起并独家资助,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及有关高校共同设立的首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于2006年11月3—5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力学学科的发展与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论坛分为院士报告、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及分组交流。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的内容涵盖了一般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领域,涉及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工程力学和建筑力学等多门力学课程,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课程教学领域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

出席本届论坛的有:暨南大学刘人怀院士,大连理工大学钟万勰院士,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林安西教授、副校长李志义教授,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范钦珊教授,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洪嘉振教授,北京大学苏先樾教授,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袁驷教授,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张土乔教授,以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300余位力学学科负责人、知名教授和一线教师。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志义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90高龄的钱令希教授委托钟万勰教授在开幕式上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林安西教授、论坛组委会主任刘人怀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分别致辞,期望通过论坛组织的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以及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类型和特色学校的教师针对力学课程教学展开的交流与研讨,共享经验,探讨问题,推动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力学课程报告论坛作为系列报告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全国高校力学教师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教学研讨和交流平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本届论坛共有3个院士报告、6个大会报告,并分3个会场进行分会场报告、4个组进行分组交流,另有120篇书面交流论文进行张贴展示。

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1. 院士报告

刘人怀院士做了题为“我国力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的报告,报告针对目前力学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今后创新力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力学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钟万勰院士作了“应用力学体系改革——辛对偶方法”的报告,对力学的改革如何走自己的路给出了具体和详实的建议,提出应用力学应该走自己的路,发展辛体系以挑战传统,并号召大家一起努力。程耿东院士作了“从计算力学的发展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很多新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基于模拟的工程科学的发展需要一批新型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并展望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果,即他们应具备扎实的力学、数学以及特定的跨学科的知识,应具备工程问题建模的能力,可以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和专业岗位的前沿工作。

2.大会报告

武际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从历史上看科学技术教学中的力学”,从历史事件中论述了力学在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性。范钦珊教授“在内容体系改革的基础上推进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的报告是在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进行三年多的力学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型大学需要研究型教学,并阐述了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与过程。洪嘉振教授的报告“工科理论力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传统理论力学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从面向21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计算技术的冲击与物力中力学教学内容的关系等角度提出工科理论力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的原因,并提出工科理论力学“一个基础、两个支柱与三个培养”的培养模式。袁驷教授做了“定性结构力学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定性结构力学与经典结构力学、程序结构力学一起构成“一个基础、两座大厦”的结构力学课程新体系,主要目的是集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定性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报告对定性结构力学的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对其意义和影响以及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做了述评,对其课程内容作了尝试性探讨,并介绍了课程建设中的经验、体会、收获和需继续努力的方向。叶志明教授做了“试论力学课程教学的方法论”的报告,就力学教学方法论中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它们分别是:力学学科方法——科研与教学统一的方法、工程科学方法——力学与工程结合的方法、教育科学方法——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方法、人文科学方法——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方法、教育技术方法——一专与多能兼顾的方法等。张土乔教授“流体力学、水力学课程教学体系探讨”的报告基于国内外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教学的有关调研情况,在分析流体力学、水力学课程开设现状、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情况、师资现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对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及教学趋势和特色进行了探讨。

3.分会场报告

论坛分三个分会场进行了交流,分别为: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力学实验的改革与实践;力学教学与工程实践、素质教育、创新教育36位力学教师展示了力学教学中取得的成果,介绍了各校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思考和经验。

4.分组交流

按理论力学课程与材料力学课程组、结构力学课程与弹性力学课程组、水力学课程组、力学专业组进行,各位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就一些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长期困扰教师们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届论坛给一线教师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研讨与交流平台,有助于力学学科的发展,有助于力学人才的培养,必将对力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