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6年第4期 > 教学评估
育人为本 真善为衡——浅谈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旨
2006-04-13    北京大学 杨承运

字体大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空前的。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5~6年间,在校生翻两翻或三翻的高校不在少数。目前,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21%,在校生为2300万人,昂居世界之首!
在规模扩大、并且继续扩大的同时,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自然就凸显出来了;而教学评估的促动作用也就此有了新的价值和更新的要求。

    教育部相关部门有文明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2003年);“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就是保证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要通过教学工作评估,把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04年);“将评估结果作为各校财政拨款、确定招生计划、加强学科建设等有关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2005年)

    可见,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旨就是要在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作为一种激励、约束机制,以保证一定的教育教学质量。

    何为教育教学质量?我个人的理解是: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是总体上紧密相关互约的两个不同层次、不同范畴的概念。简括地说,前者表现在思想、方针、政策、规范、制度等宏观理念方面;后者表现在专业建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等实绩体现方面,而隐现在其中的核心、根本和对象则主要是广大的教师和学生。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及随后拟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或《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都有相应的评估考察项目: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或师资队伍建设(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或教学建设与改革(高职)、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我以为,这些指标和标准的深层含义就是要考察参评学校的如下方面: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需求,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供足够数量的人才;如何保证自己所输送的的确是人才。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和挑战:学校要摈弃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旧模式,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科研升华知识、开发知识,要以科技转化知识,还要向社会普及知识。进入21世纪,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世纪。进步和发展的社会需求亟需一个新的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当前的高等教育,要贴近社会、服务社会。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今天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需要。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要做到:人才要复合型多样化,学校要复合式多元化。

    但是,在这样艰难重大的任务面前,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些景象: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愈来愈大。振兴教育真的已经成为“全民有责”的大事。在这全民大办教育的态势下,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教育是“公益事业”还是一种“时尚产业”?而在教育和办学“产业化”、“市场化”的鼓动下,有些地方办教育不但不把“造就人才”放在首位,甚至只把来接受教育的广大学生当作创收的资源。

    记得曾见某大报载:“‘教育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在于人才培养在几年之后所产生的价值,从一所学校的建立过程,到这所学校办学的过程,它的周围无时无刻不存在商机,其价值已经大于封闭的教育。……”

    这难道还不明白吗?在一些人看来,教育大发展的结果是带来了“商机”,不是培养的“人才”今后如何体现价值,而是现在“无时无刻”的“更大的发展”,发展什么呢?说的很清楚,商机呗!
当前,在教育领域,也有了一些说法:不讲究“社会性”的所谓“个性化教育”,以至于随之而来的“学生就是上帝!”的“呼声”,还有“学生要什么就要给他们什么!”的“表白”(一个响当当的理由:“他们是花了钱的!”)……就成了流行一阵子的舆论与话题。

    由此,我们也不难想到目前社会与高校中的一些情形:

    “找一个好学校,挑一个热专业,混一个大证书,谋一个俏职业。”已经成为不少青年的“崇高理想”。

    “多拉一些项目,多做一些课题,多拿一些奖励,多争一些头衔。” 或者“多上课,多兼课,课时多,多收获”已经成为不少教师的“职业需求”。

    而一些有关高校中抄袭作弊,包装作假,巧取名位,敷衍教学等学术腐败和教育质量滑坡现象的报道,就更使我们感到触目惊心!

    这自然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今“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个样子的吗?当今我们社会所亟需的“人才”、我们担任光荣育才重任的“教才”,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这同我们在教学评估中要考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吻合”的吗?

    我们知道,教育的神圣使命是:要为国家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追求、能进取、肯创新、强体魄、乐奉献的人才。

    教育是知识“充电”以求发展,这是目前的一种时尚;应该说,入学之初,有这种想法也不为错。但是仅止于此就大大不够了。

    在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中,有人把教育产生的社会效益理解为“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技术或人格、态度等作为转化成学习者的人力资本,提高了工作能力所带来的效益,称之为经济效益”(市川昭午,1987)。

    这里,成为“人力资本”的转化以及“经济效益”的界定,颇值得我们考究深思。显然,知识和技能是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是变化的;而人格、态度则是终身的,因此,也必然是主导的、统率的!——后者就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经济效益”,而应该隶属于“社会效益”的范畴。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就止于为了经济效益而传授知识、技能的“工具培养”呢?

    当前,我们不能不看到,在我们紧迫于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候,道德、理想、追求的教育和引导就更显得重要——因为没有这些最基本的“素质”,又遑论知识和能力?学习、实践都是要刻苦才能得到真知的;刻苦的动力哪里来?--在学风浮躁、功利驱动、以致以假乱真的氛围中,它又怎能比投机取巧来得快?这就要明白一个道理:“学莫强于立志”(张拭,1133—1180)!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学生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90年前,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也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之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可见,古今中外名门大家很一致的共识就是,把人作为“能言的工具”来培养实在是一种“非所以施于人类也”的时代悲剧。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这是教育所独有的、奉献给全社会的成果。对于国家和民族,教育是一种高深层次的维系力量。因为教育的宗旨是“养成人格”;教育就是要造就“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要对国家、民族“肩此重任,责无旁贷”。这是长远大计,忘了这个大计就会“贻误国家”(蔡元培语)。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