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8年第1期 > 校长论坛
大学校长畅谈: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2008-01-28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一、学科交叉与创新性思维

  四川农业大学文心田校长以一个例子说明学科交叉对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对于科研方向选择的重要性。这个案例就是20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的获奖项目——单克隆抗体的产生问题。国外科学家在开始实验时,怎么也培养不出来,后来受到普通遗传学的启发:生物体有杂交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可以一代一代保留下去,最典型的就是杂交水稻。那么是不是单克隆抗体细胞可以通过这一思路解决呢?实验做了无数遍,最后成功了,产生了新的细胞。这个实验不复杂,理论也不像分子生物学那么深奥,关键是用了交叉学科的思想,产生了创新性的思维,所以文章出来后,立刻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很快就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许多重大发明和发现,不一定是应用了多么高深的理论,建设了多大规模的实验室,只是学科交叉,思路对头,成果就出来了,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不胜枚举。

  北京体育大学杨桦校长以体育学科为例,说明交叉学科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他指出,体育学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比如运动医学包括了生理、生化、运动力学等,还有体育社会学、运动训练学等都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北京体育大学这几年做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奥运冠军的培养,都是应用多学科、交叉学科的科研成果和方法。

  二、对交叉学科应有准确的认识与把握

  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校长认为,一个学校拥有多个学科,不等于是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的多学科发展还有一个体制、机制问题。现在学科的发展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高度综合。对于自然科学进行交叉容易做到。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就比较难,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多数是个性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检查,专家评价最高的两个项目都是文科,主要是几个学院如文学院、历史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全部参与进来,所以使人耳目一新。

  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讲到,我们学校的思维是:(1)鼓励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平台,而不是建立专业性组织。如有人提出知识产权既属于管理学院,也属于法学院,应该成立知识产权学院或中心,我坚决反对。如果这样,学校就需要建立越来越多的学院或中心。可以建立一些虚拟组织,而不是搞成实体。(2)鼓励教授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学科交叉。例如,工科这几年比较热的MEMS(微机电系统)就是一个典型。因为工科有许多学习的内容必须交叉,如机电专业,既包括机械内容,也包括电子内容,是难以分开的。(3)相对学生来讲,鼓励多学科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不能一说培养创新人才,就什么课程都开设,知识那么多,学科那么多,让学生在短短四年学那么多知识是不可能的,也没有那个必要。

  三、交叉学科与创新型人才的概念都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华北电力大学刘吉臻校长指出,交叉学科不是今天的发明,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就已经提出并发表了大量论著。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产生一些新的学科,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等,再有就是人类进行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复杂,也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最为典型的就是三峡工程,它不但涉及水文、地质、生态、能源,而且还涉及气象、工程等学科,不懂交叉学科肯定搞不好三峡工程。与此相应的就是创新型人才问题。现在一说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科研论文就要有创新,每年上万篇的科技论文都能有创新吗?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大学取消硕士毕业必须有发表论文的规定是正确的。而且在评价一个教授和一个科研项目时,也应该慎重使用有关量化指标。

  东北农业大学李庆章校长也提出相类似的观点,即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首先应该对什么是学科,什么是交叉学科有个科学定义。他认为,交叉学科是一种研究行为,一种思维方式。此外,他还提出,认识问题要防止大起大落。如我们大学一直提的“通识教育”,和现在提的“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不是一回事,都应注意。当然,大学是学科最齐全的地方,也是人才济济的地方,大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场所,是交叉学科的生长点。

  四、多学科交叉的理想与目标

  大连理工大学欧进萍校长谈了他对大学交叉学科和人才培养的看法。他认为,大学的交叉学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目标的多学科交叉,一种是在碰撞中产生的交叉。一般是一个主学科吸收别的学科内容,加以完善。有的完全是几个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学科,如生物医学工程,这门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怎么研究,怎么设置课程,怎么进行人才培养都在摸索当中。对于多学科和跨学科问题,他提出了几个困难,一个是组织人员困难,因为我们的大学都是按照学科进行组织的;二是组织课题困难,这牵扯一系列问题;三就是跨学科招生困难,我们的招生是计划制、学科制,体制限制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研究一下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可以考虑首先改革研究生的招生和课程体系,实行多学科和跨学科招生培养。

  东南大学易红校长认为,我们的学生培养必须进行改革,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一是强调实践能力、处世态度、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二就是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五、人文社会科学也应注重学科交叉

  中央财经大学王广谦校长认为,人们一谈学科交叉就是理工或者理科与理科交叉,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提的比较少。交叉是有层次的,是多范围的,有理工交叉,也有文理交叉。每一个专家、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所以有的要深入,有的要交叉。近几年,对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提的最多的是钱学森院士,如人体科学、智力科学等。中央财经大学这几年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专业设置上,设立了体育经济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财经新闻等。主要就是在一些教授的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交叉,实际效果不错。现在社会发展速度太快,大学的学科建设应跟上。

  西南财经大学王裕国校长则从学科体系角度论证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问题。他指出,当前中国大学的学科门类和体系是有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科专业是分开的,国外是打通的。二是我们把学科分成门类,然后是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而国外没有这种区分。三是我们的学科许多是跨学科的,可以在几个领域授学位,如生物医学工程、民族学、信息管理与系统等,这绝对是我们的特色。他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必须尽快修改学科、专业目录,使之与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二是搞清专业学位如MBA、MPA、建筑硕士等与学术性学位的关系。三是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为他们设立专业学位。他列举了俄罗斯的例子,即设置专家资格证书,可以分成几个等级,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的学位问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