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资源[4]
2.1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了人才的知识面及知识水平。为了达到创新、开拓和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和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主干,删除重复,构建自然、人文与专业三条主线,加强知识综合和学科交叉,引入学科发展新成果,使课程体系结构更为科学和优化。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实现经典理论与学科研究新成果的融合,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创新与活力。
相关课程设置简述如下:
(1)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思想政治、环境卫生、经济管理等类别。设置这些课程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多学科渗透;塑造学生健康和完整的人格和个性,促进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启迪创新思维;为将学生培养成“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2)专业基础课
电气工程专业基础课划分为大电类(电气信息类)和电气类(强电类),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中必需的理论知识。
大电类基础课包括:“电路基础”、“电磁场”、“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电子电路基础”、“微机与系统”、“软件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信息通信网络基础”等。这些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电气信息领域中最基本的电工理论、电子理论、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理论等,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强调了电气、信息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保证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在大电类平台上获得广博的基础知识,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与国外普遍采用的“EECS”的宽口径培养方式接轨。
电气类基础课又称为专业主干课,包括“电机学”、“电力电子基础”、“电力系统基础”、“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传动技术”、“电气检测技术”等,主要向学生传授电机理论、电力系统理论、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理论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理解专业体系、形成专业思想以及选择今后的研究方向都十分重要。学生学习了这些课程之后,可以基本把握电气工程的核心知识和技术脉络,为进一步更加系统、深入地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打下扎实的基础。
(3)专业课
专业课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内两到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电能生产技术概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市场概论”、“配电自动化及其发展”、“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原理”、“微特电机及系统”、“电机设计与CAD”、“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智能仪表”、“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概论”、“电气工程新技术专题”、“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配用电技术”等。
专业课的设置,不仅要把握学科发展动向,加速推动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进入课堂,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充分考虑学校在专业方向上的优势和特色,使所培养的学生更具“特色”和一技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