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探索多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以工程见长的电气行业,既需要面向理论的创新人才,也需要面向工程的创新人才;既需要高峰的创新领军人物和科技精英,也需要善于创新实践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和“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的创新举措。
因此,研究型大学也应当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多种模式培养多层次的电气工程人才。
4.1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直通车
针对各方面能力出众、综合素质过硬、具备领军人物潜质的优秀学生,可引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阶段立足强化宽厚基础;硕士阶段强化学科基础和研究开发训练;博士阶段强化创新和发明研究。这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从修订培养方案入手,通过整合课程、实验和教师资源,将被培养学生的本科课程与研究生的课程、研究专题结合起来建设,提高资源综合效益,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高质、高效的直通车。在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过程中,着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意识和发展空间,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意愿,实行滚动考核机制,避免“一考订终身”。
4.2 跨学科联合培养--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旨在鼓励和支持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
自2007年起,东南大学实施了“研究型大学控制类工程师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该项目以培养优秀的电气工程师和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电气、自动化、仪器科学三个学院的联合,由电气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部分优秀学生为对象组建实验班,在大电类平台上进行宽口径的控制类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实验区的基本建设思路是:三个学院共同建设实验班控制类相关的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和学科资源:
(1)共同构建以多学科交叉为特点的控制类课程平台,强化理论基础和工程基础。例如,重点建设“电路”、“自动控制”、“工程设计”等7门基础课平台,单独开设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增加数学选修课(包括“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数学物理方法”、“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等。为研究型控制类工程师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石。
(2)共同构建以多学科交叉为特点的工程训练平台,探索以突出工程设计、工程研讨和工程实践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3)共同构建稳定有效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集中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生产实践时间由2周增加到9周等。
该项目经过近3年的实施,与普通班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表现出了与生产和工程实际更好的亲合力及由此带来的更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已初步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