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产学研联合培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
“卓工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工计划”的三个特点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5]。下面就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卓工计划”的实施方法做简要说明。
4.3.1 培养目标
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电气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借鉴国外先进高等工程教育,并结合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专业特色和工程教育改革经验,我们将“卓工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型电气工程师。由于“卓工计划”采用学校、企业分阶段培养的模式,培养目标也可相应细分为两个阶段:
(1)在校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具备各类基础科学和人文知识,掌握一般性和电气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能使用学习到的技术指导工程实践,了解各类科技发展;具备完备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参与团队协作,能在多学科合作团队里工作并进行有效的交流;在特定环境下,应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分析解决电气工程的实际问题。
(2)企业学习阶段,要求学生立足于江苏特别是南京地区的行业优势,通过广泛参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岗前培训、企业工程项目设计与研发,培养学生在设计研发、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工程服务、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3.2培养模式
(1)学制安排
培养设计型电气工程师的采取“(3+1)+(1+1)”的模式,分本科、全日制工程硕士两个阶段进行。其中,“3+1”对应本科培养阶段,学制4年,前3年为理论课程学习阶段,第4学年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训练和毕业设计。经考核合格后,进入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学习。
后两年“1+1”对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阶段,学制2年。第1年进行专业知识学习(须获得28个学分);第2年进入企业从事产品生产、设计、研发等工作(时间不少于半年),经单位和学校考评合格后,在企业或学校准备毕业答辩、提交相关成果(时间不少于半年),最终取得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
整个培养过程企业学习阶段工程实践时间为两年,分本科、全日制工程硕士两个阶段进行,每阶段累计均不少于1年。
(2)相关举措
“卓工计划”要求体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并重的观念,为此我们将毕业设计、课程
设计的内容与工程设计相结合,通过边教学、边实践、边科研、边应用,使培养过程更贴近社会、贴近生产。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邀请合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对专业规划、培养目标和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进行宏观指导,参与制订企业学习阶段的具体培养方案,以及推进校外工程训练基地建设等工作。
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与企业、行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包括培养目标、计划的制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科研协作和毕业生分配等,力争校企合作达到三方共赢,即:学校通过合作实现其人才培养目的,企业通过合作满足其对人才的需求,学生通过实践实现自我发展。
在企业学习阶段,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校外导师由企业中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负责学生工程实践和岗前培训的教育与考核,并全程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指导工作;校内导师由具有一定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负责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撰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尝试让学生结合实践岗位或根据校企合作项目选题。这既可以满足企业技术开发的需求,又深化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锻炼了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