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1年第7期 > 教学研究
研究型大学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1-07-06    东南大学 胡敏强 黄学良 吴在军

字体大小:

  4.4 国内外联合培养--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已经成为研究型大学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诉求。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发展国际化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瞄准国际一流水准,从师资、学科、学术和学生的国际化四个层次推动国际化办学进程,并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针对人才培养,我们将国际化办学的目标定位在:通过营造国内外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卓越电气工程师和国际认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体举措包括:

  (1)“外派”:利用海归学者、海外校友和海外进修教师的资源优势,广泛建立国际合作渠道,巩固和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如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香港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合作办学。办学形式包括:联合培养(如“3+1”、“2+2”、“1+3”等)、境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校际师生交流互访、暑期游学、实习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等。

  让学生到国外学习、实践,不仅有机会接触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开阔了视野、接受了不同文化、观念的熏陶,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校力争近两年内本科生境外学习的比例达到10%。

  (2)“引智”:每年派出2~3名教师出国研修,每年聘请1~2名海外知名学者为本科生进行短期集中授课,每年开设两门以上使用英文教材、英语授课的专业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举办高层次学术活动,不断扩大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为广大师生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提供重要窗口。

  (3)“共建”:积极推动与国际知名企业、实验室(如罗克韦尔、施耐德电气等)合作共建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利用国际领先的产业资源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将各种培养策略融入培养实践中。本文针对研究型大学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做了一些探讨,算是抛砖引玉。每所学校只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牢牢把握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目标都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开拓能力,从而实现教育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结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战军编著.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2007.7

  【3】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90-92

  【4】窦晓波,黄学良,胡敏强.以“学习产出”理念制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2):1-4

  【5】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4/info1277271957556124.htm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深化内涵发展 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 美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机制探析
· 李志民:研究型大学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
· 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4S发展战略”
· 陈骏院士:研究型大学要做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
· 评论:顶尖研究型大学难成开放在线课程主角
· 研究型大学如何深化本科生教改
· 中外研究型大学校长聚焦大学国际化与全球化
· 2007年度中国35所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排行
· 施一公: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