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1年第7期 > 主任论坛
“数学文化”课的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1-07-06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 顾沛

字体大小: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  顾沛

  “数学文化”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生事物,它面向各个专业的学生,以深浅适中的知识为载体传授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在介绍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谈谈数学文化类型的课程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的教学改革

  1.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

  南开大学从2000年开始筹备、2001年2月起开设了“数学文化”课。起初是在一无教材、二无大纲的情况下开课的,现在虽然已经讲授到第十四轮了,也出版了教材,但我们仍然深深感觉:讲好这门课难度很大。

  南开大学文、理科所有专业都开设了“高等数学”必修课,所以“数学文化”课定位为校公共选修课。全校各个专业都有学生选修,这已经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一个亮点,每次选课都爆满。

  一般的数学课是以数学的知识系统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进行教学的。“数学文化”课则不然,它可以从数学典故、数学问题、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想等角度切入,并以它们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进行教学。例如,历史上三次数学危机的典故、有限与无限的问题、类比的方法、抽象的观点、数学审美的思想,等等。

  一般的数学课是以讲授数学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为主要目的。“数学文化”课虽然也要以知识为载体,却并不以传授数学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教授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主,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和思想素养。

  2007年,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不久,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 “数学文化”课教学过程的改革

  多年来,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进教学过程。我们的主要思路是,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学会”,仅仅关注了学习的结果;“会学”,则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习的过程。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因为,不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课程的目标,而且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本身也是课程的目标。如果各个课程都能这样做,那么学生从所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思考、表达、探索的能力,其收获可能远远超过“获取具体知识”本身。“教是为了不教”和“学是为了会学”,可以看作上述教学改革思路的凝练表述。

  我们在这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二是课程的考评除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外,要求每个学生自拟题目,查找资料,撰写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占总成绩的40% ;三是鼓励学生把读书报告发展成课堂演讲(有加分),每届从第四次课开始,每次课安排一位学生的课堂演讲,大约15至18分钟;期末考试实行半开卷考试,即只允许学生带入考场一张A4纸,事先可以写上任何复习内容;五是编辑出版内部刊物《数学之美》(每年1期,现已出版了6期),推荐优秀的读书报告向《数学之美》投稿,把学生的文章变成铅字,使他们产生成就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南开大学本科生在黑洞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南开大学制备出全天候人体热管理系统
· 南开大学团队概念验证具有感觉的人造智能角膜
· 南开学子获得2023全球光学未来之星
· 南开大学教授徐文涛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南开大学
· 3亿元!南开大学获巨额捐赠,将建国内首家认知科技创新中心
· 南开大学获3亿元捐赠
· 南开大学微生物学研究成果写入国际权威教科书
· 南开大学微生物学研究成果被写进国际权威教科书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