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训练中心的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 傅水根 李双寿 武静 李生录
1997年,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发展项目--世界银行贷款工程训练中心11所重点高校的项目立项为主要标志,揭开了我国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工程训练中心基地建设的序幕。在世界银行贷款、"211工程"、"985工程"、"质量工程"等一系列国家和省市级项目经费支持下,高校工程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推动了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贯彻"工程回归"的理念,以大工程背景为出发点,突破原金工实习体系,既有目标统一的设备配备方案,又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多年来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逐步转变为现实,并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闪光点。
1.工程训练中心的内涵建设
我国高校工程实践教学领域借助高等教育改革所提供的机遇,经过不懈地改革和探索,在下列八个方面的内涵建设中做出了突出成绩:
1.1 工程实践教学理念获得重大进展
1)在实现"工程回归"的认识上,总结长期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新型的工程实践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为主力,理工与人文社会学科相贯通,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2)提出了实践的主要内涵:实践是内容最丰厚的教科书;实践是贯彻素质教育最好的课堂;实践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实践是心理自我调理的一剂良药;实践是完成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
3)积极倡导理工与人文社会学科相贯通,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工程类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养,而人文社会学科学生加强工程技术素养培养,并使之发展为一种全国性的实践教学改革方向。
4)通过工程实践教学的天然优势和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群体意识、环保意识、管理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社会意识等工程意识。
5)提出了新型的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包括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其实践性、可行性和前瞻性,很快成为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6)创建了以机电工程为主要背景,集工程基础训练、先进技术训练、创新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为一体,以模块式选课为基本特征,整体开放、资源共享,服务学校、面向本地、辐射全国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7)理清了知识、思维、实践、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关联作用:只有通过知识的认知作用,思维的能动作用,实践的探究、实现与反馈作用,素质对健康人生的综合保障作用,才能更好地发现和发展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1.2 课程建设向高质量和宽范围发展
1. 体现高质量
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方面:2004年,清华大学"机械制造实习"课程首次跻身于国家精品课程行列;2005年,天津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2006年,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实习"课程和昆明理工大学"工程训练"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工艺学"课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山东大学"工程材料"课程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课程和天津大学"金属工艺学"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和清华大学又有3门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此外,在全国范围内,还有一批高质量的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程。
2. 体现宽范围
各高校利用丰厚的优质资源,发展出一批新型的必修、选修和培训课程,例如:"数控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基于Pro/E的CAD/CAM","表面贴装技术","工业系统概论","电子工艺实习","实验室科研探究"等。
3. 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课程建设为例
在1996年中心成立前,共有6门课程:"金属工艺学"(理论课:2门);"工业系统概论"(理论课:1门)、"金工实习"(实践课:2门);"电子工艺实习"(实践课:1门)。中心成立后的13年中,利用逐渐积累的优质教学资源,发展到目前拥有近30门必修、选修和培训课程。中心重点创建了2门国家精品课程:"机械制造实习"和"实验室科研探究";3门市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
1.3 教材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在全国工程实践教学领域,教材的体系、内涵、数量和质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中,经过国家级专家组评选,全国工程实践领域仅有5部入选;而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全国同领域入选的教材数量猛增,共有60多部。这足以说明,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省市地方院校,工程实践教学领域教材的整体水平在提高。在教材的发展上,不仅有纸质教材,还有与纸质教材配套的立体化教材,如音像教材和多媒体教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