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工程教育的问题影响建设创新型国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辉煌。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一低一高”,即:低劳动力成本,我们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1/64;高资源消耗,2004年我国消耗钢材3.1亿吨、煤18.7亿吨,均为世界第一。我国的一次性能源主要来自煤炭,付出了环境的代价。

图1 世界各国耗能比较
由于创新能力薄弱,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处于全球化分工的低端,处于加工厂的地位,劳动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比如,30GB视频iPod产品在美国销售,售价190美元,苹果公司的毛利(开发、软件、市场)76美元,苏州制造厂(组装、测试、能源、厂房、管理、运输等)仅获得4美元。在经济全球化的低端,只能降低劳动力成本、用环境的代价为世界提供廉价的产品。
外国人对“中国制造”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
德国http://www.ouline.de “中国很多科研机构成为并无技术优势的纯粹追求赢利的企业”;“大部分企业认为西方的技术优势自己无法突破,其水平和欧洲比大约相差一到两代”。
韩国记者称:“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就应该把我们的国家培育成为庞大的研究开发中心”;“我们只管开发这座工厂里制造产品的技术就可以了”; “只要我们保持高一档次的技术优势,只要我们保持韩国的产品价格虽贵但质量好的形象,中国就永远是我们的黄金市场。”
日本《选择》月刊文章:中国企业只是关注使用外国技术,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而不是全力开发独自的技术;许多企业只是维持着表面的繁荣和发展势头,而实际上潜力不大。
全美亚洲研究所特别报告 :企业研发能力十分薄弱、对外国技术的高度依赖以及获取外国技术的苛刻条件,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的技术陷阱。
面对合作、竞争的世界,创新能力决定成败,中国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人才又直接与教育相联,科学、技术、工程教育是重要一环,工程包含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全周期,因此工程专业比其他专业更能传播创新思想,弘扬创新精神,需要具有前瞻性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把自然科学与生活相联,创造新的解决方案来改进我们的生活,把想象变成现实,工程专业的学生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担。
2005年,钱学森先生曾对前去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老坦言,他的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美国的大学教育,提出与众不同的创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