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0年第5期 > 主任论坛
落实“质量工程”,加强本科环境类课程建设——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和措施
2010-05-20    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郝吉明 院士

字体大小: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

  "质量工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主线。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要始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要;人才培养过程要加强与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作用,加大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高等学校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保持和发展本科教育优势。按照"质量工程"的要求,需要修订完善环境学科本科培养方案。首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重新设计、整合培养环节与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大力推进按学科大类培养;将实践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落实实践教育不断线。

  为推动"质量工程"的落实,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开展了环境学科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核心课程及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开展了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工作,推动高校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另外,我们通过交流教学经验,促进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1. 持之以恒,建设精品,让广大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

  环境学科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即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反映我国环境领域的工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趋势。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凝练教学内容,力争较好地反映环境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创造性地组织课程内容与编写教材。

  (1)改革教学内容,建设研究型课程。教师要重视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把最基本、最能代表学科前沿的内容和思维方法教给学生;授课内容要重点突出,力争做到"少、精、宽、新",提高课堂效率;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灵活性;坚持研究型、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中,布置研究型专题作业,由2~3名学生自由结合,结合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兴趣,自选题目,开展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和创新环境,学生的选题丰富多彩,研究过程也百花齐放,与高年级研究生组合,使学生从中受益;结合研究型教学实验,让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研究;将研究项目与课外科技活动(SRT)相结合;根据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在全年级作报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建设研究型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形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包括教师"教、问",学生"思、讲",开展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教学;推动因材施教,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优秀人才的培养上;将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丰富;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为学生广泛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提供平台。

  (3)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与技术,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开展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与研讨,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稳定化、常规化。

  (4)不断改革考核办法。精心设计考题,减少死记硬背,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年的考题对学生公开,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的要求和重点;提高作业、实验和研究项目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体现全过程考核。

  (5)重视教材建设,努力创造精品。我们认为,教材建设要适合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编写教材,通过教学实践完善和充实教材;教材要有系统性、科学性和理论性,教材内容的取舍应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同时考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材应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注意吸收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新成果;要配备齐全的其他教辅资料;要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建设精品应体现在点点滴滴,体现在方方面面,精在前瞻的创新,精在科学的远见。精品是一种意识,精品是一种精神,精品是一种追求,精品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益求精的境界,精品要具先进性、创新性、示范性。虽然目前已经建成10多门环境类国家级精品课程,涵盖了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但精品没有止境,精品需要不懈地努力和探究。建设精品、让广大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仍然是本届教指委的重点工作。

  2. 坚持实践教育,全面育人

  实践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重视和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加强产、学、研的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的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实践教育需要努力做到"三坚持"、"三结合"和"三落实"。"三坚持",即坚持从社会、自然和工程实际中提炼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坚持将实践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实践教育不断线,通过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将实践教育的育人理念落实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三结合",即学生实践与教师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三落实",即教学计划落实,经费支持落实,实践基地落实。

  实践教育可以分为综合性实践、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践和创新型实践。

  (1)综合性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的主要环节为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这个环节有助于对学生开展国情教育;专业实践主要有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专业服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强化学生对第一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结合理论课教学配套开设针对性的教学实验,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一环,这将改变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为开放式和研究型的教学实验。在培养学生获得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重在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实践教学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科研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选取在实验方法和技术方面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有组合不同技能以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实验系统由原来的独立单元改为接近实际的复合单元,并不断增添新的实验内容。在充实提高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成熟的实验项目基础上,通过这类实验可向学生介绍一些新的仪器、装置和测量方法等,特别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应用现代分析仪器和先进实验设备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一些面向新技术开发、具有一定探索性的研究性实验。科研创新实验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式之一,也是开展因材施教的途径。对少数学习有潜力和兴趣的同学开放科研实验室,使他们有可能自己提出实验目的、内容和方法,学习如何用实验方法判断控制过程的性能和规律,使学生获得一定程度的用实验方法研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独立工作能力,包括组织学生到高水平研究机构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在教学实验中强化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的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表明,学生普遍对开放式教学实验有兴趣。

  (3)课程设计实践形式上除传统的课程设计外,还包括模拟课堂、案例教学、研讨会、专题研究和报告等。工程性强的课程可以选择典型工艺或设备进行课程设计训练,时间为1~2周。目前,课程设计的薄弱环节在于不同工艺和设备的比较,应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使问题分析得更深入。案例教学是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方法,要鼓励建立案例库,不断扩充新案例。专题研究是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研究题目,为学生提供课堂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仅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创新型实践的形式和机会越来越多,最主要的环节是毕业设计或综合论文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主要是被训练者,要为他们提供或设计有代表性的选题,训练目的要明确,不能"以干代练",忽视培养。有的学校由于自身条件有限,将学生放出去,到有条件的研究机构或学校完成毕业设计。但学生原来所在的院系要负起责任,不能"一放了之"。近来举办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SRT计划、学术科技竞赛、普及性科技活动等也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舞台。

     3.加强人文社科公共课,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人文社科公共课,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方法上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提高人文社科公共课的认知度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更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积极支持高校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高等学校建成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精神家园。

  为了推动环境学科教学再上新台阶,我们将以落实"质量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体系、专业结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护事业对多样化、创新人才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综述
·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 河海大学召开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研讨会
· 大学校长热议质量工程: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建设
· 云南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平台”介绍
· 2016年江苏省南通市创客空间与课程建设论坛成功举办
· 刘延东:加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
· 刘延东: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要发挥专家作用
· “教学质量不合格的专业将被调整”——专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
· 本科教育质量核心数据再探讨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