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世纪到来,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迅速,我们已处于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之中,使得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信息时代计算机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文化;信息时代计算机不仅是现代意识,而且是时代素质,因此信息时代的计算机教育需要赋予新的内涵。
1.文科计算机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1.1 文科信息教育量大面广
大学生在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从1999年高校扩招到2008年,10年来招收生人数约4010万,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人数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走过了高速发展阶段,以质量工程为标志,正处于提高质量的新时期。
一体两翼的教育理念:计算机教育在本科各专业培养中均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一体两翼"的理念,大学生在学好专业"一体"的基础上,再具备强有力的计算机与外语这"两翼"的能力,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专业才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文科计算机教育的地位:文科学科门类丰富,在国家一级学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12个门类中, 大文科包含文、史、哲、财、经、法、艺术、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已占学科门类的半数之上。从本科学科点数以及在校人数两方面看,大文科数量已超过理工科专业。文科的文化底蕴深厚,因发散而丰富多彩,作为培养文科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计算机教育,受众面大、影响面大、责任重大。
1.2 文科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要求
(1)信息技术发展对文科计算机教学内容改革的需求
信息技术是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剧烈的高新技术,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速,计算机基础教育迫切需要与时俱进,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需求大,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文科教育的新观点和新变化。
(2)信息社会对文科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
从入口看, 自2004年起大学入校新生的计算机教育已为非零起点,但在中学阶段受过的计算机普及教育,并不能满足社会与专业本身对大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一般需要。
从出口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出要求,计算机能力已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必备条件。不同职业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侧重也有差异,社会与专业本身对高校毕业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要求与日俱增,而且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提高计算机教育层次已成为文科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从大学教育看,计算机技术作为工具、手段与平台,已愈来愈多地融入到科研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在大学文科各类专业中,不仅需要公共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而且需要根据其专业和社会需要开设具有文科专业特色或与文科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
(3)信息时代对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信息社会要求文科学生不仅要有好的"文笔",也必须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文科大学生"换笔"势在必行。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的文科高级专门"通才"是时代的要求。
贯彻"分类指导"思想,根据学科门类分类进行文科计算机教育体系、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对于国家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文科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文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3 信息时代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
(1) 对大学生实施计算机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2) 现代计算机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认识现代科学必需的基础。
(3) 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是大学生进入现代社会的必备手段与技能。
(4) 良好的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平台。
2.对文科专业人才信息素质培养的思考
2.1 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迎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会"提出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learn to be); 学知识(learn to know);学习如何掌握知识(learn how to know); 学习如何与其他人相处(learn to deal with the others)。即四学: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学协作;三注重:知识 、 能力 、 人品。
2.2 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应用信息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与应用能力。
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的报告中描述:"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是一个有能力觉察信息需求的时机并且有检索、评价以及高效地利用所需信息的人,是一个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晓如何学习的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知识的组织机理,知道如何发现信息和利用信息,他们是有能力终身学习的人,是有能力为所有的任务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人。"
2.3 社会对文科人才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
社会生活对个人基本计算机素质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工作和生活、休闲娱乐、企业管理等都离不开计算机,这就要求人们具有相应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一个人只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他仅仅是一个"文员";只会使用流行软件,软件会过时更新。因此,文科人才培养需实现从计算机操作到信息素质培养的转变。
职业对信息素质的要求
工作职业要求个人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应用计算机的素质。如作为企业的人事经理,在企业中要使用HR(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必须对该软件有整体的把握,需要了解该软件在整个企业ERP中的地位和作用。
数字化生存与数字化发展
信息素质教育不同于功利教育,不以含金量为标准,也不以升学率为依据。信息社会要求文科学生不仅要有好的"文笔",也必须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因此,掌握信息技术对改善文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文科研究水平中作用至关重要;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文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强调数字化生存与数字化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共享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并通过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的结合应用,在信息化社会中求发展。
3.三版《基本要求》的形成及其特点
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而计算机基础教育涉及所有的在校大学生,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均亟待加强,探索适合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对文科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文科计算机教育更应走出自己的特色,切实加强深层次探索与指导。
在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的直接领导下,先后于1995年、2000年制定了两版《普通高等学校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试行)》。这两个大纲对规范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和基本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我国大学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工作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此后,文科计算机教指委又制定了三版《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2006、2008版)(简称《基本要求》);2006年后计算机基础已纳入文科各专业(包括艺术类)培养计划;2007年成立了第二届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由63位委员组成,来自全国58所综合类院校或师范类院校,增加了部分文科领域的专家委员。
此阶段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普遍开设。对文科计算机的分类指导,集中表现在与专业领域的融合、交叉的改革。1年来,通过召开北京、海南、衡阳、南京、西安、内蒙会议,深入研究了其领域的教学问题。三版《基本要求》的制定,大大推动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基本要求》(2003年版)
(1)制定公共基础与后续课程的两层次的教学体系(1+X)。
(2)提供模块组合公共基础、类别选择后续课程的教学模式。
(3)在一些教指委委员单位院校教学过程的试用和使用。
《基本要求》(2006年版)
(1)耗时3年,实地调研了包括西藏在内的综合类、行业型(艺术、体育)的8 3所院校,调研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一线教师和学生代表。
(2)构建1+X+Y的三层次教学体系。
《基本要求》(2008年版)
(1)建立组织平台。 按文科专业分别建立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艺术类三个分委员会;教指委聘任文科计算机领域专家40余人,共同参加分委会的工作。
(2)构建教学体系平台。制定2008版新《基本要求》:提出了四个定位、三个门类、三个层次。
(3)形成反馈平台。深入学校现场调研,确定改善内容;举办专题研讨会、教学研究立项等多种渠道,从教师的角度反馈《基本要求》的教学效果;举办首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技能设计大赛,从学生的角度反馈《基本要求》的教学效果。
4.2008年版文科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框架
4.1 第一部分 文科计算机教学体系的四个定位
(1)教育层次:《基本要求》的指导对象定位在本科教育层面。
(2)专业门类:按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将文科各专业7个门类分为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与艺术类三个系列。
注:艺术(音乐、美术、艺术设计、舞蹈、戏剧、影视等)本属于文学门类,由于计算机已作为艺术类必备的工具,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与创作之中,因此把它从文学门类中抽取出来单成系列。
(3)教学层次: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融合,构建1 +X +Y的三层次教学体系。
(4)应用类型:考虑到研究型、教学应用型、教学型的本科高校及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同需求,归纳出基本与较高两种要求。
4.2 第二部分 文科计算机课程内容的1+X+Y三个层次
1+X+Y:即1(计算机大公共课程)、X(文科类别群小公共课程)、Y(具有计算机背景的文科专业课程)。
第一层次:大公共课程,关注基本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知识、技能和应用,是信息化社会中本科生的应知应会。
第二层次:小公共课程,为满足文科某些专业的共同需要而设置,多专业均可选学。对文科的文史类、经管类和艺术类三个系列来说,小公共课程包括各系列小公共课程、系列小公共课程两类。各系列小公共课程是指不同系列的多个专业均可选择的课程;系列小公共课程是指同一系列的多个专业均可选择的课程。
第三层次:计算机背景的专业课程,某一专业所特有的课程。基点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计算机又是其不可或缺的平台,艺术类有很多这样的课程(如计算机辅助视唱练耳、服装CAD,计算机交互广告基础)。
4.3 第三部分 计算机教育实施中的八个保障措施
(1)学时安排:为各校计算机课程安排提供参考意见。
(2)教师队伍:教师资格、教师队伍、进修提高。
(3)教学设备:教学保障要求。
(4)教学实验:作为课程实践的要求,三类实验类型。
(5)教材建设:实施《基本要求》具体体现;教材的4个特征,编写的8个要求,教材选择和使用。
(6)教学建议:授人以渔的目的。
(7)教学考核:考核方式、标准、内容等。
(8)教学评估:是教育部对各校评估要求的具体化。
5.2008年版文科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课程结构
2008年版《基本要求》贯穿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给出了1+X+Y的三层次课程体系,更具可操作性。课程体系为学生使用计算机提供了基础,为教师规范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便于推进信息素质培养的过程。
在课程结构上,1是大公共,注重加强新技术与系统性;X是小公共课,通过各类别公共与类别公共划分,重点加强专业基础引导;Y是专业结合课程,突出在艺术类课程设置上的突破,使1+X+Y的课程体系真正落在实处。
5.1 1-- 大公共课程构成的知识模块(15~16个)
大公共课程是培养文科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保证,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大公共课程共提供16个模块,对应文科的文史类、经管类和艺术类三系列,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模块组合参考方案,便于各学校根据专业定位需求情况,进行适当的方案选择或模块组合。
计算机大公共课程的教学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教学的基本框架与基本内容已相对稳定、规范和系统。2008年版《基本要求》在保证模块框架延续性的基础上,定位于计算机基础后部延伸与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共性基础的部分。进一步扩展网络、多媒体、信息管理"新三样"内容,增设了信息安全模块,更新深化了知识体系。
5.2 X--小公共课程的类别选择(34~40个)
小公共课程,贴近文科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或是在深度上超过大公共课中的相应模块,或是拓展到大公共课程未涉及的领域。还设有与文科专业结合的课程,但它不是某个专业所特有的。
2008年新版《基本要求》中共设40门小公共课程,文科各类别小公共课程有10~11门;类别小公共课程29门(文、史、哲、法、教类小公共课程2~4门,经济管理类小公共课程5~10门,艺术类小公共课程增至15门,其中美术7门,音乐8门)。课程选择采用各类别公选与某类别各选的方案,更便于选择专业需要的引导性基础课程。
5.3 Y--计算机背景专业课程设置(艺术类49个)
为以计算机软、硬件为依托而开设的专业课,2008年版《基本要求》仅在艺术类增设此类课程。通过教指委与各领域专家3年多的共同努力,有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主要的美术类著名高校(包括9个美院、6所艺术院校在内)参加,提出了美术类专业课程31门课程知识点;有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主要的音乐类著名高校(9个音乐学院)参加,提出了音乐类专业课程31门知识点,并已开始有教材出版。鉴于此类课程的专业性质,课程教授主要是由熟悉计算机的专业课老师担任。
6.文科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
6.1 文科计算机教学研究立项
教指委立项的30余个教学改革项目,有教指委委员与各领域专家教师参加,有关课程体系与特色课程的研究项目,现已结题,在文科计算机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规划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课程体系:
财经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后续课程设置的体系研究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后继课程体系研究
师范类高校文科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
未来财经管理专业学生信息化素质需求预测
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思路研究与教材建设
高校文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研究特色课程:
大学文科计算机基础
财经管理类本科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文科类"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研究
点击数码-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系列教材建设
SPSS统计软件在文史哲类中的应用
6.2 文科计算机教学实践
(1)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精彩纷呈
2008年7月由文科计算机教指委组织,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技能设计大赛,涉及86所学校、127个代表队近600余人参赛。设立了大赛组织委员会,制订了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章程、组委会考务(命题)委员会工作章程及命题原则,规定了大赛参赛要求、参赛报名细则、参赛作品奖项设置、参赛作品评比规则。首届大赛分为四类:学习平台,专业媒体、非专业媒体、电子音乐。在主要的获奖项目中,学习平台类13个;专业媒体类5个;非专业媒体类 9个;电子音乐类2个。通过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考试,作品竞赛网评、现场演示答辩等形式,评出了一等奖6个、二等奖24个、三等奖34个及优胜奖入围奖,学生普遍对《基本要求》的教学效果反映良好,认为其影响大,收效大。
(2)完成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及多套系列教材
经文科教指委推荐的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结合的三个层面做出了示范。其中,2门为公共基础(西北大学的大学文科计算机基础、杭州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1门为小公共基础(东北师范大学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1门为专业结合基础(深圳大学的数字色彩),具有很好的推广辐射作用。与《基本要求》相配合的教材建设已成系列,60余本上百万册教材,直接作用于文科计算机教与学的全过程,其中有12本文科计算机类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6.3 贯彻三版《基本要求》的效果
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由以前分散包含到必修独立设课。
对文科计算机公共课程内容大纲由各校确定到规范基本要求。
对文科计算机教学由原来的简单认识变为分类深层指导。
由仅有单一的文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大纲到提供对文科大学计算机教学全面要求(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时安排、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实验、教学考核、教学评估等)。
由普遍仅开设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到开设多门与文科专业相融合的计算机课程,专业课程应由本专业熟悉计算机的教师担任。
由传统文科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相互独立,到结合生长新交叉专业(数字媒体、数字艺术、电子音乐、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
7.小结
《基本要求》针对文科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需求,形成按文史哲法教、经济管理、艺术学科门类的分类指导思路,突出将信息素质贯穿于文科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确立教育层次、专业门类、教学层次、学校类型的四个定位,建立了对应的学科领域专家群,提出并逐步完善了"1+X+Y"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分门类设置了计算机基础后继课程群,归纳出课程的基本要求与较高要求,为不同学校专业的多模式计算机教育提供选择的空间,形成了贴近专业应用需求、分类指导的文科计算机教学新模式。
解读和贯彻三版《基本要求》,采用精品课程、教改立项、实地调研、教学研讨、配套教材、设计大赛等六种途径落实推动,可操作性强,适合文科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实施需要,推动文科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推动文科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组委会.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2009年参赛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