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实践结合指导与服务并举
——第二届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总结(二)
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一、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一)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背景与指导思想
2005年教育部为了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已举办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等项专业竞赛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每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教高司函[2005]201号)。
经上届教指委与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以下简称“飞思卡尔公司”)友好协商,确定飞思卡尔公司为协办单位,并于2005年11月14日召开了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邀请赛新闻发布会,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等领导出席,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澄院士与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姚天丛先生分别代表自动化专业分教指委和飞思卡尔公司签订了双方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协议执行期间赛事冠名为“飞思卡尔”杯。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以智能汽车为竞赛平台的创意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种具有探索性的工程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
竞赛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旨在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竞赛由竞赛组委会秘书处为各参赛队提供(或购置)规定范围内的标准硬、软件平台,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协同工作,初步体会一个工程性的研究开发项目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
(二)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体情况
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从2006年第1届开始至今,在教育部、相关省教育厅和全国近400所高校的支持下,获得了蓬勃、健康、持续的发展。
在竞赛规模上,从2006年第1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9所高校的115支队伍报名参加比赛,到2011年第6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64所高校的1744支队伍报名参加比赛,加上各高校的校内赛,近2年每届参与人数已发展到至少2万名以上的工科大学生。
在竞赛组织体制上,除第1届采用邀请赛方式之外,第2届开始采用分赛区加总决赛的体制。从第5届开始,为了节省大学生参赛成本,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挑选积极性高的省份,根据自愿的原则,经省教育厅同意,稳步推进省级赛试点,试验由分赛区+省级赛再到全国总决赛的体制。试验的重点是探索省级赛在扩大各高校参赛队伍的规模后,如何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经验。目前,已在安徽省和山东省试点。
在竞赛模式上,第1届开始采用单一竞速赛;为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第四届开始增加创意赛;在技术上第3届开始分两大组(光电组和摄像头组);为了响应各大学要求适当增加参赛队的呼声,第5届又开始分三大组(电磁组、光电组和摄像头组),即增加了电磁组。
从竞赛国际化方面看,每届均邀请韩国代表队观摩及表演,在“飞思卡尔大学教育计划”的推动下,中国车模竞赛已推广至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并于2011年6月在美国举行比赛,中国第5届的三支冠军队均以出色的成绩名列前3名。
经过各方努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于2007年12月29日开始,历年来均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列入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高教函[2007]30号、教高函[2009]7号、教高函[2010]13号)的全国大学生科技人文竞赛之一。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之所以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在大学生中产生很大影响,首先是竞赛得到了教育部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指导,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时任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和理工处的几位处长分别亲临比赛现场指导工作;尤其是竞赛一直得到理工处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使竞赛得以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其次,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得到了各高校的支持,各高校普遍日益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活动。另外,本届教指委在吴澄院士领导下将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作为教指委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吴院士经常亲自参加竞赛组委会扩大会议,每次亲临全国总决赛现场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及时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办法。教指委全体委员多次参加总决赛,不少委员被派到各分赛区参加并指导分赛区的竞赛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