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9年第9期 > 工作简讯
第三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会议在青岛举办
2009-09-15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2009年5月16—17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在青岛隆重召开。论坛主题为“地球科学新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出席本届论坛的领导、专家有:论坛组委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张国伟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中国科学院孙枢院士、中国科学院陆大道院士,南京大学王颖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冯士筰院士等。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10余位高校校长、副校长。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翟世奎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吴德星校长代表中国海洋大学致欢迎辞。在欢迎辞中,吴校长认为本届论坛主题涉及的两个方面,即“课程体系探索”和“教学方法创新”,对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信本届论坛的召开必将又一次将地球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张增顺总编辑总结回顾了课程报告论坛已经取得的成绩,强调在“课程报告论坛”越来越走近高校、走近教师心中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始终坚持把论坛办成广大高校教师真正需要、想要的论坛,以使论坛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持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张国伟院士在开幕式中作了题为“重构课程教学新体系 探索课程教学新方法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张院士围绕本届论坛设立的主题和专题作了6点解读,强调当前探索地学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和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要进一步探索明确地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重点与思路。并且,关于如何突出办学特色;如何加强实践/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如何改进地学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如何进一步加强地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等方面,张院士作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以引导与会代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陆大道院士、王颖院士、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南京大学徐士进教授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加强地球系统科学教育、突出实践教学创新、地球科学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创新方法等方面精心准备了大会专题报告。大会报告由孙枢院士和西北大学赖绍聪教授主持。

  本届论坛按照学科设置了5个分会场,即“自然地理与技术地理分会场”、“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分会场”、“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分会场”、“海洋科学与工程分会场”、“大气科学分会场”,共有31个报告。之外,本届论坛还按照专题设置了4个分会场,即“课程体系重构与建设分会场”、“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分会场”、“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分会场”、“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分会场”,共有23个报告。这样既有按学科、又有按专题的分组讨论,纵横交错,加之墙报形式的入选论文展示,给与会代表以充分的空间针对课程体系优化与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实践教学探索与创新等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报告内容丰富、贴近教学实际,分会场讨论热烈,余音未尽。

  经过两天充实、热烈的报告和交流讨论,代表们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信心,并初步达成了如下共识:

  1. 课程体系重构

  地球科学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适应国家与地学发展的新需求和培养新型地学人才新理念、新需要。应重视地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建设,重视对学生理论基础与技能、科学实践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程体系的探索是个非常重要而又难度很大的问题,真正落实也存在困难。目前,课程设置尚存在较多问题,诸如课程设置连续性不强,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脱节等。建议:

  (1)根据学校层次、定位不同以及同一专业设置背景不同,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分层次,即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确定具体课程在学科中的定位,并根据定位来设置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分类、分层次地进行本科教学活动,因类施教。各校可以依照自己办学与学科特色发展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此基础上重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从而适合学校的发展,利于学生的发展。

  现有的互在具体实施中,要尽量压缩不必要的课程,重视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要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要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摸索、总结并加强、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模式,要研究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要加强校外产业基地的建设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并希望交流、共享成熟基地。此外,在实践环节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善于引导学生敢于探索、创造的科学精神。要重视对单一学生考试体制的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比分数考核更重要。

  2. 教学方法改革

  30年“大改革、大发展”使中国高等教育站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从而也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即由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但如何向教育强国迈进?如何在“大改革、大发展”之后实现“大提高”?有必要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教学方法不是简单的课堂上用不用PPT的问题,它是一个事关全局但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涉及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要依靠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创新;要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相辅相成。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当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进程中,要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要认真研究思考、准确把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在教学中合理地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要重视与已形成的优良传统相结合融汇,使先进的技术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另一些重要的问题,如:如何促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融通;如何把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和就业及以后的工作结合起来,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并非在一次讨论中就能简单回答,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解答。本届论坛关于教学方法的讨论只是拉开了一个序幕。。

  3. 教学资源建设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联网资源,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堂所学,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同一概念,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此,有必要建设完善的教学资源沟通与共享网站,并动员教师进行教学资源更新和维护;另一方面,应注意目前存在着教学资源应用中过分追求形式的问题,应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资源建设合理够用即可。

  闭幕式上,张国伟院士代表论坛组委会首先对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发展和超前的眼光支持地球科学教育发展表示感谢。他希望论坛能持续下去并不断改进,以成为加强兄弟院校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希望今后每次论坛主题的选择能更加突出教改与“质量工程”中的关键问题,贴合地学教改实际,贴合教师们的教学实际,更多地关注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也希望通过论坛,适当介绍国外地球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方法,为我国高校地球科学类教育教学提供他山之石,以开拓思路,推进、深化教改。(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组织委员会)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公布4项目专业评审组名单
· 空间技术“入地” 地球科学“上天”
·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 兰州大学陈发虎团队论文获得最佳论文一等奖
· “丝路沧海”计划聚焦重大地学问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