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1年第9期 > 教学园地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程——“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精品课程培训体会
2011-09-05    

字体大小: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程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精品课程培训体会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基础课程,是近20多年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它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方式,强调大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相互交流。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在2010年11月举行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精品课程的教学培训,主讲教师是东南大学的朱道元教授。朱教授深厚的知识底蕴、细心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分析,使参加培训的学员感到受益匪浅。这里整理了部分参加培训学员的培训体会。

  解放军理工大学ice:

  数学建模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这种实践性、多学科性、高强度、协作性的学术活动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青睐,有力地证明了数学建模活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在培养受教育者创造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通过朱道元老师的授课,我对数学建模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数学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应用

  抽象性是数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容易使教师在教学中为讲定理而讲定理,为讲定义而讲定义,为讲计算而讲计算。学生容易感觉数学就是从定理到定理、从公式到公式,接触到的都是数学“冰冷的美丽”,从而丧失学习数学的热情。而“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使用实物模型、计算机模拟等生动地阐释数学理论,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从“冰冷的美丽”转变成“火热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二、结合案例进行教学

  朱老师以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的“平面与螺旋线交点”、“唐家山堰塞湖”、“飞行管理”这几个典型案例为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讲解,渗透了“等价简化”、“假设猜想”的数学建模的思想。朱老师数学功底高深,分析思路清晰,证明过程严谨,使我深感自己在数学建模领域的不足。数学建模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深厚的数学功底,还要对建模的题目和过程有发散性的理解,一个数学建模问题往往是多元化的知识综合,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数学理论的基础上有更广泛的知识面。

  三、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朱老师提到了两种创造性思维,讲了创新的重要性。我感到创新其实就是对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敢于联想敢于猜测,创造性的思维可以是独创求异也可以是对现有问题的联想或综合。创新需要有不同的视角,问题通过不同的描述,可以产生不同的思路,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对问题本质的认识。此外,在解决数学建模问题的创造性中非智力因素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建模问题不仅需要学生的团结合作,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艰苦攻关,这需要学生有“迎难而上”的气概,这一点是我在教学中容易忽略的。

  四、学习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发展至今,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交叉应用,实际上已经与多种学科关联。对于数学建模竞赛而言,学员的知识储备永远是不够的,因此,对新的理论知识的快速学习能力,也是数学建模教学中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连理工在2017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再获佳绩
· 东北大学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3项
· 川大探究式小班化:用一个支点撬动本科教育改革
· 南开量身定制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 教育空间“变形”改变了什么? 名校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考
·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化时代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
·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建永:用互联网精神推动教学改革
· 江苏徐州:让教学改革搭上信息技术“快车”
· 浙江大学:基于一流学科建设实行教育教学改革
· 课堂教学改革:搭上信息化的高速列车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