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1年第9期 > 教学研究
浅析大学化学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2011-09-05    

字体大小:

  浅析大学化学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李政徐家宁丁长江

  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构建课程体系的主线是目标定位—结构优化—内容整合。而内容整合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课程内容整合得当,课程结构才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才能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和优化[1]。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几乎成为盲点,所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也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2-3]。如何在整体知识观的理念下,在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要求下构建各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今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为了适应这种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4],为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化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以此为基础,本文将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运用系统论、认识论和化学教育学理论对当今我国高等院校化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整合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与改革设计,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化学与化工专业本科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1、我国高校化学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的现状

  在我国理工、农林、医药、师范等诸多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化学课程均被列为核心课程。尽管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和课程内容不尽相同,但化学基础课课程及其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即传统的所谓“四大化学”。尽管这些年来,各高校也认识到课程改革之重要,也进行了相关的一些改革试验和探索,对传统的四大化学课程体系和内容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如实验课与理论课相分离、化学分析与无机化学相融合、淡化二级学科界限等,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尚未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理念和趋势的新格局尚未建立,高等化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2、明确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化学课程改革的整体观念

  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化学课程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是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由系统对环境具有依赖性的原理可知[5],化学课程的体系必须服从于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化学课程的改革必须以整个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为基础,只有明确化学本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据此建立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化学学科课程体系,才能构建起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化学课程体系。为此,化学课程的改革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遵循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在整体课程观的指导下创新化学课程体系。

  当今,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加强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淡化学科界限、强调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等一系列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已经席卷世界,这正是“整体知识观”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整体知识观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是当今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对教育系统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必须要遵循的理念。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共教育部党组: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 以“高品质”激荡起教育改革的澎湃春潮
· 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
· 2021:教育部多向发力促改革
· 孙霄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 直面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中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改革时间”
· 12位委员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 教育改革,攻坚还要下功夫
· 教育改革发展大事回眸:这5年,中国教育日新月异
· 化解择校难题、提高教师待遇 中央发文深化教育改革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