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6年第6期 > 研究报告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Ⅱ.计算机专业(工程型)评估标准
2006-06-06    

字体大小:

    计算机专业(工程型)评估标准适用于两种类型的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工程类型专业和软件工程类型专业。计算机工程是指现代计算系统或计算机控制设备所需要的硬件及软件的分析、设计、构造、实现、测试和维护等。软件工程是指有效和高效地满足用户和顾客需求的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构造、实现、测试和维护等。

    本评估标准分为七个方面。

    1.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学校要有明确的、文档化的、可实施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在充分评估社会或地区对计算机人才目标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本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及其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据此设计学生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方案,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评估与完善。

    评估指标:

1.1 培养目标应文档化、可度量、可实现。

    ----评估材料:计算机专业规划文件。

    评估:目标是否可定量度量、可实现并文档化。

1.2 关于社会或地区人才需求、学校生源、未来就业与学生培养的定位与设计等应明确、有针对性、有关联性。

    ----评估材料:计算机专业规划文件。

评估:(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是否明确和有针对性;

    (2)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充分体现了社会或地区的人才需求特点;

    (3)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生源素质和未来毕业去向。

1.3 应有完整地面向某些明确就业方向的学生培养流程与培养规划。

    ----评估材料:计算机专业规划文件。

评估:(1)是否有学生培养流程与培养规划;

    (2)学生培养流程与培养规划是否体现了不同就业需求的特点;

    (3)学生培养流程与培养规划是否体现了工程型人才需求特点。

1.4 专业建设方案应能够保证1.3学生培养流程的完整实现。

    ----评估材料:计算机专业规划文件。

评估:(1)是否有专业建设方案;

    (2)专业建设方案是否覆盖了本评估标准涉及的各项建设工作;

    (3)专业建设方案能否保证1.3学生培养流程的实现。

1.5 对培养目标应有定期的、完备的自评估与完善措施。

    ----评估材料:周期性专业自评估报告。

评估:(1)培养目标的自评估周期;

    (2)自评估程序与方法的规范性;

    (3)近几年自评估中是否发现了问题,是否提出了完善措施以及对完善措施的执行是否有评价。

1.6 自评估应建立在定量的、可信服的数据基础上,并有明确的行动来克服所存在的问题。

    ----评估材料:周期性专业自评估报告。

评估:(1)是否有定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渠道;

    (2)自评估数据是否具有可信性;

    (3)自评估建议是否具有可实施性。

2.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实现两个目标:合理组织知识体形成一门门课程;合理安排课程数量与课程学时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素质训练。同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与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流程相一致。计算机专业(工程型)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应强化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类型工作所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化素质的培养。

    评估指标:

2.1 教学计划应符合计算机专业教学规范,覆盖计算机专业必须的知识体,课程之间应相互贯通和一致;同时,教学计划还应与本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流程相一致,具有针对性和特色。

    ----评估材料: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文件、课程大纲、计算机专业规划文件。

评估:(1)教学计划与国家计算机专业教学规范的符合程度;

    (2)教学计划与学生培养流程的符合程度;

    (3)各门课程内容组织及安排时序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4)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和特色是否明显;

    (5)是否覆盖了专业必须的知识体及覆盖程度:(a)核心,(b)全部。

2.2 工程实践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一定的比重,并贯穿教学计划的始终,分布于各个学期;专用于计算机工程型或软件工程型的知识体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一定的比重。

    ----评估材料: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文件;工程实践相关课程清单及课程大纲。

评估:(1)工程实践内容的学时数、学时分布及比重;

    (2)专用于计算机工程型和软件工程型知识体所占比重。

2.3 工程实践应完整地覆盖计算机类型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a)需求分析;(b)系统设计;(c)系统实现;(d)系统调试;(e)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

    ----评估材料: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文件、工程实践相关课程清单及课程大纲;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规格要求文件;近几年的学生毕业论文、有关工程实践的作业清单和实验题目清单等文件。
评估:(1)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工程实践经验积累程度。

2.4 职业化素养训练应包含如下内容:学生适应和进行项目管理能力训练、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训练、交流与沟通能力训练、书面与口述表达能力训练。

    ----评估材料:职业化素养训练计划及执行记录。

评估:(1)职业化素养训练计划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各种类型训练的内容、方法和学时数。

2.5 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应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评估材料:职业化素养训练计划及执行记录;引入教学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汇编及其执行计划;相关课程大纲及引入的计算机工程工具或软件工程工具清单;近几年的学生毕业论文等文件。

评估:(1)引入教学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的类型、数量及应用方式和方法;

    (2)引入教学的工程工具类型和数量。

2.6 应强化工程实践类型和职业化素养训练类型的课程建设。

    ----评估材料:课程建设及成果汇编。

评估:(1)工程实践类型和职业化素养训练类型的课程建设成果数量及所占比例;

    (2)工程实践类型教材的种类及数量;

    (3)教学演示课件的建设种类及数量;

    (4)教学实验设备的建设种类及数量。

2.7 教学计划应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工程实践和职业化素养训练的协调、融合与贯通。

    ----评估材料: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文件、课程大纲。

评估:专业知识学习、工程实践和职业化素养训练的融通程度。

3. 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贯彻、落实和执行等。需要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考核、教学研究和学生指导等诸多方面来进行。

评估指标:

3.1 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教学、教学演示课件、网络化教学、网上辅导等;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的课程应占有一定的比例。

    ----评估材料:教学手段及应用报告、教学演示课件、电子教案、课程网站。

评估:教学手段采用的种类、应用覆盖面、受益学生数等。

3.2 教学中应尽量推行大作业或称综合作业机制,强化实践性作业,建议实施项目化的作业,以强化学生工程能力或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评估材料:综合作业机制及实施报告、课程综合作业题目汇编。

评估: 综合作业训练量、覆盖课程范围、应用学生面、个性化程度等。

3.3 毕业设计应有一定的工程训练量和职业化训练内容;毕业设计论文体现了书面表达能力、毕业答辩体现了口述表达能力、毕业设计日志体现了日常规范化工作能力。

    ----评估材料:毕业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题目清单、近几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答辩稿(幻灯片)、毕业设计日志等。

评估: (1)毕业设计的工程量;

    (2)工程实践内容的完整性及有效性;

    (3)职业化素养训练内容的完整性及有效性。

3.4 应加强考核方式的变革以及考核的严肃性。尤其是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如综合作业、项目化作业和毕业设计的考核。应事先制定好考核标准,并切实执行。考题宜包含一定的实践性、个性化、创新性题目。

    ----评估材料:课程大纲、课程考核方式及考核标准、课程考试题、历年课程考试分析报告、学生成绩单,毕业设计规格要求文件、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设计论文及成绩。

评估: (1)课程考核方式及其有效性;

    (2)课程考试通过率、学生毕业率及学位获得率。

3.5 应支持和鼓励教师进行广泛的教学研究,尤其要进行工程实践和职业化素养训练方面的教学研究,加强工程型课程的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评估材料:教学研究论文汇编、教学成果汇编、课程建设成果汇编等。

评估:(1)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及水平;

    (2)教学成果数量及水平;

    (3)课程建设成果数量及水平;

    (4)工程型课程教学研究成果所占比重。

3.6 应强化学生指导工作,教师应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指导工作中,学生在学习期间也能够获得各方面充分的指导。宜建立制度化的学生课余指导体系,如导师制、 俱乐部制、兴趣小组制等。课余指导应包含专业咨询。

    ----评估材料:学生指导制度汇编、学生指导任务书及学生指导情况分析报告、俱乐部运行报告、兴趣小组运行报告等。

评估: (1)是否有制度化的课余指导体系;

    (2)教师投入课余指导的时间和精力;

    (3)学生指导的覆盖面与指导效果;

    (4)俱乐部与兴趣小组的数量、人员规模、持续时间等;

    (5)是否包含专业咨询。

3.7 工程实践内容和职业化素养内容的教学应与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即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融入工程实践或职业化素养训练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化素养的训练。

    ----评估材料:工程型课程教学的完整资料等。

评估: 工程实践、职业化素养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程度与结合效果。

4. 师资队伍

    师资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师资的数量、资格及教学投入是衡量师资队伍的重要方面。计算机工程类专业尤其需要具有强工程系统能力和强工业化素养的教师。

评估指标:

4.1 应有充足的、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固定教师队伍。

    ----评估材料:教师名册,本科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数;研究生、博士生总数。

评估:(1)在校师生比;

    (2)固定教师与任课教师比;

    (3)各类别各年龄段教师比;

    (4)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比例;

    (5)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

    (6)毕业于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比例。

4.2 具有工程化工业化背景或出身于工业界的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

    ----评估材料:教师名册和教师简介。

评估: 具有工程化工业化背景或出身于工业界的教师的比例。

4.3 教师在教学方面应有兴趣和有投入,尤其是高职称教师和资深教师应有一定的投入。

    ----评估材料:教师名册,教师简介,教学任务书。

评估:教师的教学介入程度。

4.4 讲授某一类课程,尤其是工程实践型课程的教师,应具有该课程所涉领域内的工程经验或研究经验,尤其应具有与本人教学内容有关的计算机技术能力。

    ----评估材料: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及其简介,教学任务书。

评估: 教师承担课程的胜任程度, 胜任比例。

4.5 教师应参与一定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参与工程型计算机类课题的研究。

    ----评估材料:教师名册及工作成果统计,科研论文清单,科研成果清单,科研课题清单。

评估:(1)教师发表科研论文情况及发表论文教师比例;

    (2)教师获得科研成果情况及获成果教师比例;

    (3)教师在研课题情况及有在研课题教师比例,有工程型课题的教师比例。

4.6 教师应参与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工作,以保证教学内容、教材的及时更新。

    ----评估材料:教师名册及教学研究成果统计,教材,教案。

评估:(1)教师参与教学内容更新的程度;

    (2)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情况及发表论文教师比例;

    (3)教师取得教学研究成果情况及获教学成果奖教师比例;

    (4)教师编写教材情况及出版教材的教师比例。

4.7 应建立起教师和工业界的联系。

    ----评估材料:有联系的工业界单位清单,教师的角色等。

评估:(1)有联系的工业界单位数量及联系情况;

    (2)有工业界联系的教师数量。

4.8 应支持教师进行课程相关的各方面培训,以促进教师的再提高再发展。

    ----评估材料:教师出外进修统计表,进修人数,进修时间等。

评估:(1)每年教师的进修人数与进修时间;

    (2)进修教师所占比例。

5. 教学条件与利用

    计算机工程或软件工程型专业需要有良好的计算机工程或软件工程实践环境,需要工业化实践环境,需要有较多的教学经费投入。

评估指标:

5.1 教学经费可以来自于不同渠道,应能保证教学环境建设的需要。

    ----评估材料:教学经费来源与投入统计表,不同来源的经费情况:拨款,社会捐赠,贷款等。

评估:(1)生均经费;

    (2)课程建设平均经费。

5.2 学校应配备能满足课程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训练需求的实验设备,尤其是配备相应软件系统或工业化工具系统;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环境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训练。

    ----评估材料:实验设备及其配备软件的种类、数量,能够开设的实验清单和工程实践训练清单等,学生设备使用统计表和日常记录表。

评估: (1)设备满足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训练的情况,如实验可开出率等;

    (2)学生的设备可使用量和实际使用量(含课程内使用量和课程外使用量);

    (3)实验设备利用率。

5.3 学校应有充足的实验指导人员,满足学生辅导的需要。

    ----评估材料:实验技术人员清单及来源、近几年实验指导任务书。

评估:实验指导人员的满足情况、指导人员-学生比例等。

5.4 从事现代化教学的教师应配备有充分的相关设施和工作环境。

    ----评估材料:教师配备清单。

评估: 教师教学相关设备配备情况、配备比例。

5.5 应有能提供学生工程实践环境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评估材料:工程实践基地清单,基地接纳学生数量,配备指导师资清单,提供实践环境清单,工业化规范汇编等。

评估: (1)工程实践基地数量与规模;

    (2)工程实践基地接纳学生数量与配备指导教师数量。

5.6 学校应配备有充足的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料并对学生开放;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料。
----评估材料:专业图书资料/电子资料的种类、数量统计表,年采购专业图书资料/电子资料的种类、数量统计表,学生可利用和实际利用专业图书资料/电子资料的种类、数量、人数统计表等。

评估:(1)学生资料可利用率和实际利用率;

    (2)学校资料满足程度与开放程度;

    (3)学校用于图书资料/电子资料的投入情况。

5.7 学校应建立起通畅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环境,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评估材料:校园网开通情况与提供服务情况和学生上网制度及联网情况等。

评估:(1)学校网络资源的建设程度;

    (2)学校网络资源的开放程度(能否随时上网:校园/国内/国外);

    (3)学生网络资源的利用程度;

    (4)学生网络资源利用的便捷程度(开放机房、实验室、图书馆、宿舍等)。

6. 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教学规范与质量保障体系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基础与前提。

评估指标:

6.1 应有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应有规范的教学文档。

    ----评估材料:各类教学规范,如任课教师聘任规范、教学过程管理规范、考试规范等,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任务书、试卷/试卷分析等教学文件。

评估:(1)教学规范化程度;

    (2)教学文档的完整程度;

    (3)教学规范的执行程度。

6.2 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如建立进行课程规划与教学指导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评价的教学督导委员会等;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责任,并贯彻执行。

    ----评估材料:设立的质量保障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程序文件、会议记录、日常工作记录;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程序文件、会议记录、日常工作记录;其他组织及其工作程序文件及工作记录。

评估:(1)质量保障组织与保障机制的健全程度;

    (2)质量保障组织与保障机制的运行效率与效果。

6.3 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师教学的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课程评价等。

    ----评估材料: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学生学习评价指标、课程评价指标;历年教学质量评价记录和分析报告。

评估:(1)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程度;

    (2)质量评价体系的执行效率与效果。

6.4 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课程建设监控、教师教学监控、学生学习监控、实验环节监控、毕业设计监控等。

    ----评估材料:教学质量监控程序文件、近几年教学质量监控情况记录表和分析报告等。

评估:(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程度;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执行效率与效果。

6.5 应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考核与奖惩等。

    ----评估材料:教学质量考核程序、近几年考核结果及奖惩记录等。

评估:(1)质量考核与奖惩机制的完善程度;

    (2)质量考核与奖惩机制的执行效率与效果。

6.6 应有完善的毕业生反馈跟踪体系。

    ----评估材料:毕业生反馈跟踪渠道、反馈跟踪记录、毕业生反馈意见汇总表等。

评估:(1)毕业生反馈跟踪体系的完善程度;

    (2)毕业生反馈跟踪体系的执行效率与效果。

7. 生源与毕业去向

    生源与毕业去向体现了学校计算机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评估指标:

7.1 明确就业方向与就业渠道的形成,体现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评估材料: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评估:(1)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及行业、区域分布情况;

    (2)典型就业方向与就业渠道的毕业生就业比例;

    (3)工程型就业方向的就业比例等。

7.2 典型毕业生的水平反映了学校专业培养的水平。

    ----评估材料: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典型毕业生工作业绩简介。

评估:(1)典型毕业生人数及其就业单位;

    (2)就业单位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影响力;

    (3)典型毕业生中工程型所占比例。

7.3 生源的数量与质量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学校专业的认可程度以及专业办学的针对性。

    ----评估材料:近几年学生生源情况分析报告、录取分数线及各分数段人数分布表。

评估:生源的数量与质量满足情况, 学校对社会需求的分析情况等。

7.4 学生获得学校外组织的各类活动获奖情况、资格认证通过情况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专业培养质量。

    ----评估材料:近几年学生获奖情况分析报告。

评估:(1)近几年学生参与学校外组织的活动类型、人数及所占比例;

    (2)近几年学生参与学校外组织的活动获奖比例及资格认证通过比例等。

7.5 学生奖学金的社会来源情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用人单位对学校输出人才的贡献认可和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

    ----评估材料:学生奖学金社会来源清单。

评估:奖学金设立单位、数额、评奖周期、获奖人数、覆盖范围等。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