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6年第6期 > 研究报告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Ⅰ.计算机专业(研究型)评估标准
2006-06-06    

字体大小:

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理解教育部关于专业分类的指导思想,了解教育部相关文件对研究型计算机学科的要求,了解社会特别是本学校所在地区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就业期望。了解本学科的现有基础、条件、环境、特色等情况。

    以客观的分析和翔实的资料说明本学科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合理性,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1.1 办学定位

    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加强学生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

    创建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研意识和钻研精神。

1.2 毕业生描述

    较好地掌握工科公共基础知识。

    初步了解整个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学科形态、典型方法、核心概念和学科基本工作流程方式。

    较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核心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的基本训练。

    初步了解学科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简单的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具有较高的综合竞争实力。

1.3 实施方案

    通过确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形成科研型学生所需的知识结构。

    保证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

    有相应的机制,督促教师在教学和教育方面承担应有的责任。

    有相应的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以及各种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有完整的制度保证方案的实施,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对各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工作进行检查,并根据自查出来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2.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围绕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必须考虑该专业所预期达到的目标,首先应该符合计算机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要求,使学生通过相应课程的学习,能够从不同层面上了解关于计算机学科本质、理论基础等各个核心知识单元,掌握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方法论。这是学生将来继续从事与计算机有关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基础。课程结构要有系统性,要注重数学基础训练,注重算法和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内容的结合,同时也有良好的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的基本训练。

2.1 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教学计划要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了解我国计算机领域的科研现状,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教学计划要明确包含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钻研精神和求知欲望的培养等方面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

2.2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设置涵盖计算机学科的数学基础、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

    课程中要有较大比例的数学基础课,包括离散数学、微积分、概率论和统计、算法分析、问题求解等。
核心内容包括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软件设计以及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人工智能、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主干课程。

    实践环节包含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实验科学课程,训练学生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撰写各种技术报告以及实验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阅读计算机技术和研究类书籍和文献的方法。

    课程中要包含指导、培养和训练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内容。

    课程设置中包含使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系统设计的实习课程,例如:数据结构实习、操作系统实习、编译原理实习等。要求学生要精通至少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课程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内容。

2.3 课程建设

    合理选用教材,国外典型教材和国内优秀教材要有合适的比例。

    有计划进行教材建设,编写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材。

    根据前沿性和时代性的要求,课程必须包含计算机领域最新进展方面的课程,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课程安排上要留给学生选择选修课的较大自由度。

3. 教学实施

    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推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手段和方法,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

3.1 手段

    教学手段多样化,应该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传统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适当采用原版教材和采用英语教学。

3.2 过程

    教学过程要活跃,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增加讨论式教学的比重。

    教学方式要新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问题。

    教学内容要丰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3 考核

    考试题目和形式要注重考察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除了试卷形式,还应该包括论文、实验、上机操作和口试等多种形式。

    毕业论文要求包括对选题的意义的论述、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对研究问题的提炼,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介绍和讨论。

3.4 研究

    要有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其中包括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奖励,精品课程等成果。

3.5 学生指导

    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岗位,为学生提供定期的专业咨询服务。

    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

    学生应该有大量机会和教师进行交流,包括在课堂上和主讲教师及课外和助教的有效交流。

    有制度地推行导师制,学生和学术指导教师定期会面,学生应该及时得到课程选修和职业发展方面的建议。

    学生应该有机会参加各类学术和非学术的学生社团,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提升学生整体能力的竞赛,包括专业竞赛,如ACM等组织的各种竞赛、美国应用数学工业协会等数模竞赛,以及国内的大学生数模竞赛和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以及非专业的竞赛,如辩论比赛等。

    保证学生到实验室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

4. 师资队伍

    师资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该专业必须拥有一支能够支撑该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作为科研型定位的计算机专业,其师资应该具有比较强的科研背景和确定的学术方向。同时还要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准,做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

4.1 固定教师数量的稳定性

    有计划地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老中青教师比例合理搭配,保证有足够的教师来保障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2 教学介入程度

    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方向全面分布合理,保证教师的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能够开设出各种需要的课程并能满足课程计划调整的需要。

    教师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时间分配合理,保证教师能够完成所负责课程的各项工作,包括备课,课堂上的授课、与学生的交流以及与助教的合作。

    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合理,保证教师能够给学生进行与教学和研究相关的指导工作。

4.3 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比例分布合理,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学术方向具有较高的水平。包括:发表较高质量的科技论文,负责或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成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成员,为学术会议和期刊评审论文等。

    青年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保持在科研活动中的活跃状态。

4.4 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背景

    授课教师在其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计算机专业的学历,以保证对计算机学科的本质的深刻理解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保证高质量的师资来源,包括国外聘请,国内人才的引进,以及一流大学的博士毕业生。

    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大部分应该拥有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学位。

4.5 与本人教学内容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能力

    教师要具备与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相匹配的技术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6 教师科研、培训等安排

    教师负责的课程数和授课的学时数要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教师教学以外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术活动以及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

5. 教学条件与利用

    在教学学习过程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访问,包括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图书馆和其他的电子检索系统等。除考虑数量以外还应考虑具体的使用效率。

5.1 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

    有充足的财政支持保证整个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经费来源包括国家教育事业经费,各种科研经费来源,以及企业界赞助的资金、软件和硬件设备等。

    经费的使用包括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的建设;聘请有竞争力的教师;设立各种奖教金、奖学金来奖励优秀教师和吸引优秀的学生;支持学生开展教学实践;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等。

5.2 实验设备的种类和数量

    实验设备完备,能够满足各类课程的教学实验的需求。

    实验设备充足,保证学生的教学实验活动有效的开展。

    具有快速的网络访问速度来保证方便地访问各种电子信息。

    计算机机房拥有足够数量的机器,提供不同操作系统的上机环境,满足上机实验的不同需求。

    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本实验室科研内容相匹配的软硬件运行环境。

5.3 教师设备配备情况

    教师能方便地使用各种科研教学设备,例如:上机上网环境,多媒体教室等。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有条件使用足够的计算机资源来为课程做准备。

5.4 学生使用设备的程度和情况

    保证学生以学习为目的的上机上网需求,每门课程应该配给充足的机时。同时应该合理满足学生课外上机上网的要求。

5.5 实验技术人员配备、实验指导

    具有足够数量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计算机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

    实验技术人员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5.6 图书和各类电子资料的拥有情况

    计算机系的专业图书馆必须配备足够的专业图书资料人员,必须尽可能收藏各种最新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以及各种专业和研究机构如ACM和IEEE计算机协会出版的各种出版物。

    图书馆的藏书种类要能满足本学科专业学习的需要,保证教师的科研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不同阶段和程度的需求。

5.7 学生使用图书资料状况

    保证学生方便的借阅图书资料,以及良好的阅读环境。

5.8 网络使用

    教师在实验室可以方便地登陆校园网,连接到internet,具有在国际范围内查询资料等科研活动的权限。

    学生在实验室可以方便地登陆校园,连接到internet,能够方便访问国内的网站,并有条件的访问国外网站。

    学生在宿舍方便连接到校园网以及国内的internet。

6. 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在以下几方面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

    6.1 教学规范与教学文档

    6.2 质量保障机制

    6.3 质量保障措施

    6.4 毕业生反馈跟踪体系

7. 生源与毕业去向

7.1 生源情况

    能够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报考本学科,生源充足,连续5年入学成绩的统计指标具有较前的名次。
7.2 就业情况分析

    毕业生去向多样化,就业率高。连续5年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率高,学生满意度高,接收单位满意度高。

    分配到科研院所以及大企业研究机构的毕业生有较大的比例。

7.3 典型优秀毕业生

    具有培养出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的毕业生的能力。

7.4 反映学生培养效果的其他指标

    毕业生中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保送或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

    学生有较多机会参与各种比赛和竞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7.5 学生奖学金社会来源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