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7年第12期 > 研究报告
水利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及改革发展思路
2007-12-11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水利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说明:水利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水利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第二部分,水利、水电、水运等相关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及人才需求;第三部分,水利学科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第四部分,水利学科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思路;第五部分,水利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建设课题。本文摘录的是该研究报告的第三、第四部分内容。

  一、水利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1.水利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水利学科是具有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双重性的学科,水利事业是具有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双重性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指导下,水利交叉学科的发展呈现出愈来愈强烈的势头,如流域生态水文学以及水文学与气象科学的结合;环境水利学与生态水工学(包括流域区域水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水体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理论、湿地保护工程与技术以及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互动和谐的关系);生态环境水力学和渗流水力学;移民社会学与水资源经济学等等。

  (2)水利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水信息采集、传送、处理、决策水平的提高。水信息具有时间历程长、数据量浩大、数据采集难、决策因素复杂等特点。以计算机、通讯、网络、3S等技术为代表的各类高新技术在水利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而且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具有重大作用。水利学科与信息学科的紧密结合是水利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重点。

  (3)安全与管理将是水利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与水相关的各种安全问题已日益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如因缺水引起的生态安全、洪水引起的防洪安全、建坝引起的大坝安全、不当灌排引起的土地劣化、调水引起的相关风险等,都需要水利学科从正反两面进行研究、发展学科内涵,正如潘家铮院士指出的,还要研究“水害学”。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在我国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以及时空分布不均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科学管理已成为高效利用水资源的主要手段,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又有别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管理,也十分需要水利学科有相应的发展。

  2.水利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水利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是由高等教育与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所推动的。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适应变革了的经济基础。如不主动适应,办学的路子就会越办越窄。但办教育不同于办企业,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人才市场是波动的,专业人才培养却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从宏观上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使我国相当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水利行业已成为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行业,也是国家重点投资的基础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水利事业正加速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利不仅要为农业服务,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用水猛增,城市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这需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与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统一起来。因此,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已成为水利专业教育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从微观上看,水利专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如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知识面窄、能力不强,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水利学科专业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快发展的思路是:

  (1)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在教育观念上,要摆脱教育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旧观念,树立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的观念。

  (2)落实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类型是水利建设事业的需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找准坐标,定好位置,办出特色。

  (3)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认真总结新的治水思路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要适当增加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的知识,加强相关的人文、社科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4)实行“稳定、规范、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稳定,即稳定发展规模;规范,即贯彻专业规范,确保水利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提高,即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科水平;发展,即在规范、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水利学科专业,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培养更多高水平、多样化的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世纪之交,我国水利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一轮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例如,河海大学的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是全国最早举办的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学科专业,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7000余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专业的改革赶不上社会对水资源人才的需求,一度发生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水资源短缺与时空分布不均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各类水问题日益严重,有力地促进了本专业的改革。经过对专业现状的透彻分析,对国外相同专业的比较研究,并通过广泛的调查讨论,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富有时代特征,体现了当今社会以及水利事业对水文水资源人才的要求;在应用水文学、水资源水文学以及水环境水文学三个知识领域,加强了基础教育,拓宽了知识面,有利于发挥各专业点的特色;强化了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计算机与外语能力的培养。该方案注意到了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的衔接。在实施该方案时,还规定了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因基础扎实、适应面宽而广受欢迎,供需比均在1∶3以上,一次就业率接近100%。例如:

  武汉大学开展了水利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新方案体现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总体教学计划和各教学环节的安排整体优化以及本科教育总过程和专业培养方案衔接整体优化,努力做到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坚持拓宽专业口径以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在新方案实施中,又通过按水利水电类组织招生,按“打通”与“分段”方式进行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武汉大学在水利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特别注重构建科学、规范、可操作、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高效优质的体制与机制。

  西安理工大学在坚持“立足陕西、服务西北、面向未来、注重基础、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精神(Spirit)和素质(Quality)的协调发展的KASQ水利水电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按照人才培养由传统继承型向实践创新型教育转变的新思路,按照多层次、多样化、重实践的原则制定了“4321”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设置了“深造型”与“就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分级教学课程模块,为学生个性发展和潜力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毕业生质量稳步提高,一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

  3.水利学科专业发展的新任务

  (1)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这个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多类型的、多面向的、多形式的,并以增强对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多样性需求的适应性为目标。

  (2)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水利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献身、负责、求实”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和较扎实的水利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基础,同时具有把水利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法律的、生态的以至社会伦理的综合考虑与协调沟通能力的现代水利人才。

  (3)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水利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较多的土地、建设及资金上的投入,大多数近几年新办的专业缺少学校的有力支持,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为了从数量与质量两方面予以保证,设置水利学科专业点的院校除了西部地区不宜再作更多增加,应在改善已设点的办学条件上加大投入,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大每个学校的招生人数以提高办学效益。

  二、水利学科专业改革与发展思路

  水利学科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建立起能主动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水利科学发展趋势的水利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与区域布局;以学校自主办学为基础的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的开放式办学体制;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多种类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与提高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以及规范的人才培养监督评估体系。

  根据上述目标,水利学科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应实施以下四大战略,即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大学自主的三位一体办学战略,专业设置与布局、教材体系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四管齐下质量战略,多类型、强基础、有特色的“强基扬特”战略,以及适时开展水利学科专业评估的以评促建战略。

  1.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大学自主的三位一体办学战略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利事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公共事业的性质,是政府行使职能的重要领域。水利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走市场调节的道路,必须加强政府指导。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水利学科专业所在学校或由教育部管理,或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发生了一些不利于水利学科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1)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缺少从水利、水电、水运等行业主管部门直接接受指导、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利于人才培养主动适应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水利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缺少富有水利特色的、来自行业方面的有力推动与支持,一些好的设想与方案均无法实施或只能封闭在校内实施,不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水利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的继续教育相脱节,不利于发挥水利学科专业在水利人才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不利于以继续教育促进普通教育。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下列措施加强政府指导作用:

  (1)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建立新的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水利行业直接联系的渠道。例如,确定水利学科教指委、水利教育协会高教分会以及部分水利学校(院、系)负责人列席水利(水电、水运)行业的重要会议(如厅局长会议、科技工作会议、科技委会议等)的制度。

  (2)进一步通过有关协会、学会,建立不断加强对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与支持的制度。

  (3)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授权设立水利学科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通过评估加强国家对水利学科专业教育的宏观指导与管理等。

  在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水利学科专业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取得了很大进步。为了加强与水利、水电、水运行业的联系与合作,有的学校成立了合作发展委员会或董事会;为了使水利学科专业的毕业生更多在水利行业就业,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水利学科专业人才招聘会或供需见面会;为了使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更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陆续得到推广;在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各校还努力加强水利学科的学科建设,扩大为社会服务的领域,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从而使水利学科专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三位一体办学战略中,水利学科专业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是基础,加强政府指导是关键,社会积极参与是动力。

  2.专业设置与布局、教材体系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管齐下的质量战略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水利学科专业同样如此。它既来自多年大规模扩招所带来的入学新生平均水准的变化,以及社会转型期的许多新情况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更来自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变化,使得惯性很大的水利学科专业的改革跟不上发展需要的状况。为了全面提高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共性方面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质量战略。

  (1) 水利学科专业的科学设置与合理布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高教界乃至整个社会关心的大事。教育部1998年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学科专业调整,调整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划分为11个大类、71个二级类、249种专业。水利学科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5个专业变成了3个专业。专业设置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水利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经过多年实践表明,目前的专业设置基本适应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对水利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但还存在着下列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从专业设置看,与环境、管理、农林、生态相交叉的新专业、新学科发展偏少,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新思路的融入,水利学科专业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速度,适当定位,抓住机遇,不断创新。

  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对目前水利学科专业的需求看,学科传统专业应进一步与高新技术、边缘学科结合,进一步拓宽水利学科传统专业的知识面。

  从高等教育本身的改革与发展的走向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水利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要求水利学科专业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重新审视水利学科专业的今天与未来。

  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具体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予以解决,例如:

  理顺部分专业的学科隶属关系。从专业的学科特色、发展历史以及专业的服务对象等多方面考虑,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应属水利学科范畴,纳入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范围。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又一个高潮的兴起,需要大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的专业人才。但该专业与热能工程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后受到很大削弱,在合并后的专业中,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的专业特色得不到应有的反映,应采取必要措施使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加强与水利学科相关的新设专业的建设,如水务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并应加强与水利水电基本建设相关的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水利学科专业的布局方面,1999年全国共有51个本科专业点,其中只有29%在西部地区,到2003年增加到84个本科专业点,仍只有31%在西部地区,见下表。

水利水电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1999年 2003年 比较 1999年 2003年 比较 1999年 2003年 比较
总数 26 41 +15 14 28 +14 11 15 +4
西部高校 8 14 +6 6 11 +5 1 1 +0
其他地区高校 18 27 +9 8 17 +9 10 14 +4

  从学科专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看,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导致学科专业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西部地区高校水利学科本科专业点数仍然偏少,水利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更少,这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以及西北水资源紧缺、西南水能资源开发的需要相比还是不相适应。

  水利学科专业是需要较多投入的专业,为了从数量与质量两方面予以保证,设水利学科专业点的院校不宜再作更多增加,应在改善已设专业点尤其西部地区的专业点的办学条件上加大投入,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大每个学校的招生人数以提高办学效益。设置水利专业历史较久的一些大学,经过长期积累,有较强的师资力量与较好的办学条件,应适当扩大招生人数或保持一定的招生规模,并向西部地区多招生,以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全局性的办学效应。

  总之,水利学科专业要按以下六方面的需要来调整设置与布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适应水利发展新思路的需要,适应水利科学技术新发展的需要以及水利人才多类型培养的需要。

  (2)与专业规范相适应的水利学科专业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要认真抓好水利类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使水利类专业教材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适应教学与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水利学科发展的新态势,为编写适应水利新发展、培养水利创新人才的教材奠定了基础;水利学科专业规范的制定,又为构建与其相适应的教材体系提供了依据,因此,水利学科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学科专业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

  水利水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从1995年开始拟定水利水电类专业第四轮教材选题、编审及出版规划,明确了第四轮教材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加强宏观指导,有利教学改革,紧紧抓住重点,全面提高质量。已出版的第四轮教材中,基本上反映并体现了近年来水利水电类专业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使水利水电类专业教材种类有很大增加并逐步配套,同时在教材管理体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条件。

  “十五”期间,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教育部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促进推广选用的方针,在水利学科第五轮教材规划的基础上,申报了“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的工作,其指导思想是:坚持改革,促进发展;突出重点,保证质量;扩大品种,合理配套;依靠专家,择优落实。

  当前,水利学科专业教材建设仍存在着下列问题:

  ①教材建设工作仍滞后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例如,现行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陈旧,不能满足按新的专业目录修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需要;一些课程的教材可供选择的品种太少;有的课程教材虽然品种较多,但大同小异、重复严重;有些教材内容庞杂,书越编越厚;专业课教材、教学辅助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短缺等,都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②反映教改最新成果的新教材不多,对新教材的评介、宣传、推广使用不够。有些新出版的教材缺少教学实践,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修订,逐步形成精品教材。

  ③在教材管理方面,由于教材建设资金不足,一些新教材或小专业教材的出版面临很大的困难;教材编写的政策不够落实,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对本校开课选用教材缺乏指导和管理。

  ④各高校在教材订购上也出现一些新问题。例如,为防止教材积压报废,避免资金积压,各校购书缺少长远计划,给出版发行工作带来困难。在教材管理上,不少学校实行自愿购买教材,这就很难进行教材预订,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不买教材,影响了教学质量。

  加强水利学科专业教材建设的主要思路是:

  第一,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与出版社的组织作用。

  ①对水利学科专业的教材建设加强组织与指导,及时向教育部及水利部提出加强教学和教材工作与改革的建议。

  ②继续深化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制定好水利学科专业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参与、指导新教材的编写与修订,组织开展与专业规范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建设。

  ③协助教育部及水利部落实好教材规划,积极开展对已出版教材的评介、评估和推荐工作,开展对规划教材使用后的评优工作。

  ④将教材评价、评优列入专业教学指导组的经常性研讨内容,逐步推出本专业的精品教材。

  ⑤加强教材出版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工作,以合同规范教材编著、出版、发行各方的行为,促进提高质量,按时出版。

  第二,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水利院(系)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高等学校水利院(系)既是水利学科专业教材需求和使用单位,又是教材编写任务的承担单位,在教材建设中起着主体作用。水利院(系)要把教材建设作为水利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提高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质量。

  ①积极参加并组织完成各级各类规划教材的编写任务。

  ②针对本学科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方向,组织制定教材规划,编写出版有特色的校内讲义和自编教材,积极推荐统编教材。

  ③做好新教材的评介工作,加强本系开课选用教材的管理,同时加强选用教材的采购供应工作,杜绝盗版盗印教材,确保课前到书。

  ④积极参与校级优秀教材评选,组织好国家级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教材)的申报工作。

  ⑤推广新教材。

  第三,建立教材编写与出版的激励机制。

  繁荣教材事业,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落实有关政策,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高水平教师)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以老带新的教材编写队伍。学校及有关出版社要创造条件,广开门路,加大教材建设经费投入的力度,筹措和建立教材建设基金。要首先保证重点教材的编写出版,也要支持印数少、有特色的、急需的教材出版。

  (3)水利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以下三个方面是今后一段时间水利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具有共性的内容。

  由于水利学科中许多重大问题必须通过试验的方法加以解决,加上水利工程的个性很强,因此,水利学科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其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一些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也已形成重视实践的优良传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国家精品课程“水力学”中的“水力学实验”,通过自行研制的实验器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复杂的水力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将这一批优秀实验教改成果进行推广,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水利学科专业校外实习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学生进行实习很难深入到一线亲自动手,大多情况下以参观和听报告为主,影响实习效果和质量。每个学校自行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则受校企双方的重视程度及实习经费等条件限制,难以全面达到实习要求,因此有必要进行机制创新,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企业、学校合作实施的全国水利学科专业通用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大幅度提高实习效果和质量。建立全国水利学科专业通用的校外实习基地,可根据专业要求,在不同区域选择有代表性水利工程,编写一套通用的实习规程与教材,校外实习基地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提供实习条件,安排指导学生实习。

  水利工程具有规划、设计、施工周期长,一次实习难以获得较完整的感性知识的特点,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方法与手段以及设计、施工单位积累的大量文字、音像资料,根据水利学科专业教学实习的教学要求,综合整编制作成反映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的音像教学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也必须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企业、学校的合作予以实施。

  (4)水利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与“献身、求实、负责”精神、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水利学科各专业涉及到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广泛,因而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比较高。水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对教学实验、生产实践有较高要求。这对许多新设置的水利专业点的教学质量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目前,水利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构成比较单一,与水利发展新思路对水利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因而新专业难设、新方向难立、新课程难开,水利师资队伍现状跟不上改革、发展的需要。

  水利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与水利学科发展趋势相适应。要适应水利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培养水利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型师资;要适应水利应用高新技术的需要,培养能熟练应用相关高新技术的师资;要适应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能开展水利科学基础研究与技术集成研究的师资;要适应新时期大规模水利、水电、水运工程建设的需要,培养能解决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师资;要适应学习世界先进水利科学技术的需要,培养能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师资。

  3.多类型、强基础、有特色的“强基扬特”战略

  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全面实施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水利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需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如近代高新技术与传统适用技术的共存性)以及全国各地水资源分布的差别性对水利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要求;在依法治水的进程中,需要大批懂专业的管理人才,也对水利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要求。

  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服务我国水利建设事业,根据多样化的要求,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学术研究型、资源管理型和工程技术型。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工程技术型为主体,学术研究型人才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资源管理型人才应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工程技术型:主要培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本科是通识与专业并重的教育。毕业生主要到水利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一部分人才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学习、培养可成为学术研究型与资源管理型人才。各类学校都要致力于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但可根据办学实力,合理定位培养人才的层次。

  学术研究型:主要培养进行水利学科应用基础性及应用性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本科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硕士和博士阶段要求着重培养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毕业生主要到国家重点工程单位工作,或经进一步深造后,到水利学科科学研究单位或有关高等院校工作。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应培养一批学术研究型人才。

  资源管理型:在本科阶段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双学士学位及辅修专业课程,培养水利学科与其他工程学科之间、水利学科与管理学科之间以及水利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复合型人才。本科以通识教育为主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毕业生主要到规划、设计、或施工单位锻炼后,逐步成长为管理型人才。综合性大学或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大学应培养一些这类人才。

  我国水利事业的新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水利学科的内涵,从而对水利学科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水利学科专业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较早举办的水利学科专业,二是在几次专业调整时由学科内含相对较窄的其他水利类专业(如机电排灌工程,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等)以及水文地质专业合并而来的专业,三是随着本科扩招而新办的专业。这些专业点有的从全国招生、面向全国培养人才,有的主要从本省招生、为本省培养人才,因而在考虑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时既要考虑水利学科的共同基础,也要考虑各专业点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以强基础、有特色为目标,培养受社会欢迎、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人才。

  在强基础方面,水利学科作为兼具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学科,决定了水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具有科学和技术双重性。水利事业作为具有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双重性的事业,决定了水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具有科技和社会双重性。水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也体现了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水利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决定了水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专门性。因而,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包括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五方面,不同的水利学科专业在这五方面的基础可有不同侧重,但都应有所包含。不同来源的水利学科专业为了反映其特色,可以有与特色相应的学科基础,但作为一个适应性较强的专业,必须有其共同的核心学科基础,不应以较陕窄的专业教育为中心来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特色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水利学科专业有别于其他学科专业(如土木学科、环境学科)的特色以及水利学科各专业的特色,这不仅体现在几门专业课程上,更体现在学科基础课的组成以及专业实践环节的安排。第二层面是各个专业点的特色,这既与专业点所在学校的类型以及专业点办学的历史有关,更与培养人才的面向有关,应该把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长期欢迎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标准。每个专业点都要做到强基础前提下的有特色,这样才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才能为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

  4.建立与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的水利学科专业评估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职业资格制度作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较早起源于英、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在18—19世纪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为适应工业高速发展的要求,提高专业技术教育的承受力和效益,这些国家相继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职业资格制度,由此奠定并促进了职业人素质评价现代化机制的形成,也逐渐使教育走出了经院模式,朝着社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职业资格制度是在产业、行业规范化的基础上,注重职业人的知识、能力、技能等因素,注重现代社会对职业人管理的规范,从而形成了相关专业领域人才的有序竞争机制。

  我国注册工程师资格制度最早起源于建设行业,其职业资格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建立。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后,建设行业已经建立了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造价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经纪人、建造师等8个执业资格制度。我国建设行业的执业资格制主要由考试制度、注册制度、继续教育制度、教育评估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等五项基本制度组成,教育评估制度作为执业资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实施教育评估制度以来,有效地促进了高等学校土建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较好地实现了高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使用人才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促进。目前在水利行业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人事部已经同意,由水利部代表国家行使水利行业执业资格方面的权限,尽快建立一整套有关水利工程师执业资格方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在此形势下,水利高等教育应积极与行业法规要求接轨,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适应职业资格基本要求,增强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保证毕业生得到职业资格方面基本要求的训练,使得他们跨入水利行业后,在人才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为进一步推动水利水电类专业教学改革,20世纪末,水利水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和《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的要求,决定对水利水电类专业进行教学工作评估。在上述两个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水利水电类专业情况,经教指委多次讨论,审议制定出“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各教学组根据教指委提供的评估指标体系对5所高校水利类专业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反映出大部分专业教学管理有序、教学文件齐全、对学生管理严格、专业教育深入,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通过评估,进一步认识到,专业评估有利于学校对所办专业的宏观管理,有利于促进学校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有利于促进校(院)系的协作和竞争,并对今后这些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努力方向,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已开展的专业评估还为今后全面开展水利类专业的评估摸索了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行专业评估,不仅是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是专业生存与创新的需要。开展水利学科专业教育评估的目的是加强国家对水利学科专业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是保证和提高水利学科专业的教育质量,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更好地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当前,必须对水利学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修订,以适应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发展大众化教育的需要

  为了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特点,水利学科专业不仅招生人数增加,不少院校还新增设了水利学科专业,并且逐步打破了人才培养的统一规格,呈现出多样化、多类型的趋向。为保证教育质量,很有必要对水利学科专业进行评估,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评估指标体系。

  (2)评估工作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对本科院校教学工作进行指导,教育部拟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水利行业的执业资格制度也在加快建立过程中。因此,水利学科教指委制定的原评估指标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要制定新的水利学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3)与专业规范相适应的需要

  为推动高等理工科教育改革与发展,保障理工科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适应新时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教育部要求制定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规范。制定与专业规范相适应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是引导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促进学科专业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提高理工科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基本保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