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中国大学教学
相互听课: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
2014-03-19    《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11期

字体大小:

  编者按:大学教学是一种学术性活动,这是大学教学工作与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大学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原则之一。能否真正在大学教学中体现这种指导思想与原则,直接关系到大学教学的地位,以及教学质量与教学队伍建设,等等。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具体地、可操作性地落实和贯彻这个原则,却始终是教学改革与建设中的一个难题。谢维和先生的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问题的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我们发表这篇文章,希望能引发大家对大学教学的进一步关注和讨论,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到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中去,为丰富和发展有我国特色的教学学术文化、为提高教学质量多做贡献。

相互听课: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

谢维和

  摘  要: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应该成为大学教学活动中一项基本学术性规范,并且成为大学教学活动及其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本质是大学教学活动的同行评议,也是完善大学教学评估的基础和途径。相互听课,应该作为大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规定性动作,是大学教师的义务与责任。而从大学教学建设的角度看,这种相互听课的制度性安排,也是促进大学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比较具体有效的抓手。

  关键词:相互听课;同行评议;教学质量;教学评估

  相互听课,指的是大学教师听取其他教师的讲课,由此分享不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进而促进大学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推动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建设。这种大学教师相互听课的活动作为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和基本制度,应该成为大学教师的一种义务,成为大学教师的一种职业性要求,一个任职的规定动作。

  这种相互听课的学术规范,作为一种教育的文化和风气,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早在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不耻相师"的思想。他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并且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古代的圣人,他超出众人很远了,尚且拜他人为师,向人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远不及圣人,却耻于向老师学习。因此,圣人越发聪明,愚人越发愚昧,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因为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对他们进行教育,而其自身,却以从师为耻,这真是糊涂呀!)他还批评当时的一些士大夫:"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士大夫这类人,遇到有称老师或称弟子的,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其原因,就说:"那两个人年龄相仿,道的修养也相近啊。"向地位卑下的人学习就觉得耻辱,向官位高的人学习就觉得近于谄媚。哎,从师的道理之所以不可恢复就是这个原因啊!)。其实,韩愈的这些论述与批评,即使是放到今天,也不过时。虽然如今的社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与期望可谓是前无古人,但人们之间相互学习的状况,却实在难以恭维。尽管时下"老师"的名号满天飞,"师徒"的关系也成为一种时尚,可这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某种社会资本或社会关系的构建方式,失去了"不耻相师"的真正含义。而在大学校园里,老师与老师之间,则出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有些虽然在一个院系,除了学校院系的某些规定性的活动,彼此之间也难得见面。有人是忙于自己的研究,有人则是我行我素,还有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等。即便是学校和院系为了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而刻意设置某种"沙龙"或"俱乐部"等,效果并不佳。至于说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恐怕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自己除了作为学校领导每年能够有一两次听课以外,也很少能够作为一个学习者或同行主动自觉地听不同教师的课,真可谓"愚益愚"也。

  上述现象的普遍存在,实在是无颜见学术界与大学的"列祖列宗们",也使九泉之下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老师的老师们难以瞑目。因为,这种相互听课的文化与做法,实际上也是中国学术界和大学优秀的学术传统。在这个方面,许多学术先辈为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以清华大学为例,国学研究院时期,吴宓教授对研究院的各位老师都十分尊重。他很高兴能与各位学有专长的大师共事,把它看成自己学习和提高的好机会。王国维先生开的"说文学习"课程,他几乎每课必听,不仅用心听,详细记,有时还作注释。而且,他也经常去听陈寅恪先生讲课,认为陈寅恪讲课"字字精金美玉"。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教授、秦汉史专家余逊教授、历史学家劳干教授也都经常听陈寅恪先生的讲课。不仅教授们听大师的课,许多学术大师们之间也相互听课。例如,1942 年11 月6 日,闻一多先生作《伏羲的传说》的演讲,朱自清先生与许多听众一起,冒雨而来,听闻先生的报告。在当时的西南联大,这种相互之间的听课可说是蔚然成风。据有关专家回忆,闻一多先生与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沈有鼎先生,两人同开"易经"课,经常互相旁听。同开一门课,形成一种自由选择,意味着开阔视野,意味着学术对话。据校史记载,有一次,著名哲学家汤用彤在讲课时,冯友兰先生也每堂不缺地去旁听。特别值得称颂的是,这种相互听课不仅发生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而且也存在于不同学科的教授之间。例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王竹溪先生与沈有鼎先生一起,在日本飞机轰炸时,居然有闲情逸致跑到中文系来听著名古文字学家唐立庵先生讲古文字学。可见当时教授之间相互听课的风气之盛。其实,这种大学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的现象又何止是清华大学或西南联大的故事,它也是许多大学历史中具有普遍性的情景,是大学的一种文化。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约克大学校长:大学发展应同等重视教学和科研
· 部分大学名师"挂羊头卖狗肉" 上课由他人代劳
· 旋天颖 黄伟: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
· 审核评估范围结构及内涵解析
· 积极发挥教指委作用 提高化工高等教育质量
· 陈国恩: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原则之管见
· 卢晓东:本科教育质量核心数据再探讨
·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 李志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方案设计与实施重点
· 吴德星: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