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中国大学教学
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原则之管见
2014-11-20    《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2期

字体大小:

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原则之管见

陈国恩

  摘  要: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文学类公选课,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审美实践,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正确的方法,不是把中文专业的相关课程简缩了来应付了事,而是根据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原则。具体说,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文学类公选课不是降低课程的难度,而是要调整讲授的角度;要以问题为导向,展现文学欣赏和审美批评的思维过程;讲解中要超越专业界限,努力贴近学生的日常人生经验。这些都是为了适应非中文专业学生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效率。

  关键词:文学类公选课;非中文专业学生;教学原则和方法

  作为加强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一项措施,现在高校普遍开设了数量可观的公选课。我承担的一门公选课是《文学欣赏与批评》,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迄今已经讲了多轮。期间碰到过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现在提出来,意在抛砖引玉。

  非中文专业学生,即理工科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其特点一般是长于逻辑思维,而在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方面相对有些欠缺,开设文学类的公选课就是为了提升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一般的理解中,这种补缺性的公选课,无非是把面向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文学类专业课内容精简和缩减,降低标准,以迁就这些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水平。但我在实践中强烈地感到这样的指导思想不正确,按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安排课程内容,确定讲授方式,肯定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主要原因,是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按中文专业学生的标准来看待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仅从文学修养这一方面来比较,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的水平不如中文专业的学生,而没有认识到非中文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其他方面完全可能超出中文专业的学生,他们来选修文学类的课程,其实并非要达到中文专业学生学习文学类专业课的目的。他们有自己的期待和需求,比如要体验一下文学的审美过程,未必想深入堂奥,成为一个批评家。又比如要了解一些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尤其是经历一番“批评”的过程,看专家如何从一部作品中阐释出他们不曾想到的意义或价值,享受这一过程的创造性乐趣。如果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非中文专业学生对文学类公选课的要求或期待,我们就会对文学类公选课的功能和讲法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非中文专业学生对文学类公选课有他们自己的追求和期待,这要求我们在确定这类公选课的内容和讲授方式时必须有一些特别的考虑。这些考虑,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下述三条原则。

  一、不是降低难度,而是调整角度

  考进重点大学的非中文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很强的。他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有不少人语文好,文学方面的修养也不低。他们进高校后选修文学类的公选课,或是出于个人的兴趣,或是要弥补一下中学偏课所带来的遗憾,凭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接受文学的审美熏陶和基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的文学批评,并非难事。因此,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的接受能力低,通过降低文学类公选课的难度来适应想象中的水平不高的这些学生,显然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我在开设这门课的初期碰到过一件事:当我从“有意味的形式”来阐释文学经典的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等时,有一个学生递给了我一张纸条,说老师你这样讲,似乎在重复我们中学语文课的内容,她希望听到一些新的东西。我理解,所谓的新东西是:(1)讲授中使用的文学作品要超越中学语文课本的范围,有他们所不曾接触过的优秀作品入围;(2)讲解要有新意,能为他们提供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这两点,我认为其实就是一个调整角度的问题。

  所谓调整角度,是指要与中文专业基础课的讲授方式区别开来,按照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兴趣和期待选择新的切入点,向他们呈现文学经典的美和意义。我在这门选修课的“文学欣赏”部分,选择了这样一些“角度”:(1)“有意味的形式”,主要联系诗歌、散文及小说的经典文本,剖析文学形式、风格、语言、节奏及其审美的意义。(2)“思想启迪人心”,通过学术史上对一些重要文学现象评价的变化,思考文学以外的一些问题,如社会思想发展变化的问题和人性的问题。(3)“触摸作家心灵”,主要是从文本透视作家的心灵,感受作家丰富、复杂乃至分裂的心灵所经历的痛苦,从中体验伟大而崇高的感情,引导学生去了解世界、了解人类、了解自我。(4)“精神流浪之途”,让学生沿着经典文本的美所暗示的方向展开想象,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心灵自由的状态。在这样的审美自由状态中,一切皆有可能,你欣赏的其实就是欣赏者自我的智慧、信仰,心灵的律动。这些“角度”,都是从主体审美活动与文本的审美特点互动过程中提取出来,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具体过程,让其体验美的文本所具有的魅力。这不是把课程的难度降低了,而是转而按照非中文专业学生更愿意关注和更愿意接受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内容,把那些适合于这些学生的内容分解到一些相互具有逻辑联系的专题中去,按照这些专题本身所包含的新的理解方式来展示文本的意义,使学生领悟到审美创造的乐趣。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