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活动汇总 > 大型活动 > 高考三十年 > 图片·映像
怀念小平:一代中国读书人改变命运
2007-06-11  SRC-25  

字体大小:

邓小平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一起

  小平的话·经济强国

  科技教育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摘自邓小平1988年9月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时的谈话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摘自邓小平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

  综述

  今天,许多人内心都认为,他们的人生,是从邓小平复出真正开始的。

  尽管27年过去,他们仍习惯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赤脚医生”……话里的身份可以无尽地更替,不变的是话中的追忆、感激,甚至有“假如”的后怕:

  假如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没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没有“臭老九”的正名———

  幸好,假设没有成为现实。

  一切真实地在历史上发生着,1977年7月,在北京,已被打倒过3次的邓小平再次复出。

  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国民经济面临崩溃,整个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全面倒退,人心不稳。虽然戎马一生,这一战,对73岁高龄的邓小平来是说,仍是一场硬仗。此时,邓小平说,“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技和教育着手。”这是从反右风波、大炼钢铁以及张铁生的白卷中,得到的认识。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而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的发言稿,会前就引起争议。邓小平推翻了盛行多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法,改称“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而有人提出异议,“毛主席讲知识分子要团结要教育改造,你们为什么不讲?”

  工作人员询问邓小平,有关讲稿内容要不要修改。邓小平语气坚定,“一个字都不要改。”

  在科学大会上,面对数千的科技工作者,邓小平响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不是一句空话,也绝非贸然断言。多年后,当人们无数次提起那次大会时,给了它另一个名字———“科技的春天。”

  接着,邓小平理顺了内在逻辑关系:发展经济,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而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则是1977年的那场著名的考试。

  这年冬天,在邓小平的亲自布置下,57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而此前,这种选拔读书人的制度,已在中国消失了10年。

  由此,中国读书人有了改变命运的公平机会。

  在历史的节点,一个人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代甚至几代人。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恰好就是那个人。

  这是中国人和中国经济的幸运。

  见证

  邓小平脱稿讲话科学家掌声不断

  “他说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时,脱离了讲稿,声音高亢,话音一落,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26年过去了,如今,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还记得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说的那句话。

  邓小平走进会场,掌声雷动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徐光宪和北京大学30多名科研工作者到了人民大会堂。

  到场后,他们就在会场中间找到了座位等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入会,当时的与会者几乎都是身着黄蓝两色中山装。开幕式上,邓小平在主席台上一出现,场下掌声雷动。

  徐光宪依稀记得小平同志开场白是:“现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我们大家都感到高兴。”

  邓小平的讲话是非常朴实的,他在开幕式上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要承认科技工作者是劳动者,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第二,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已经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符合“又红又专”的要求,成为革命知识分子;

  第三,科技部门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书记抓大方向,同时做好后勤保障。

  大会开了13天,共有6000多人参加。

  大会结束时,向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颁发了奖状,徐光宪的稀土萃取研究中心在获奖集体之列。

  两次科学家座谈会,结束紧张气氛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走出那场浩劫的阴影。徐光宪说,开完会后,科技工作者心里都有数了,松了一口气,认为到了好好干一番事的时候了。

  “但大家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论断,都没有做过多的谈论,因为那个时候的言论还是有所顾忌的。”徐光宪说,但科学大会后的两次科学家座谈,结束了这种紧张气氛。

  全国科学大会之后,邓小平又组织了30名科学家在中南海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这一次徐光宪没有参加,但他还是通过其他的与会科学家,知道了座谈会的大致内容。

  在会上,邓小平问大家还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时任中科院长春光技所所长的王大珩先生就提出,在光技所里,有很多科学家都被当成特务、反动派来对待、迫害,影响了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

  邓小平很快就表示要对肇事者进行审查。此人当时是军队的一名团长,他被查处后,很多科学家都出了一口气。

  这次会后,中央又于1978年下半年组织徐光宪等科学家,在友谊宾馆开了一次座谈会,这次会议小平同志没有参加。

  当时中科院应化所一负责人,在座谈会上向大家作了道歉。这位负责人在文革期间,对包括徐光宪在内的科学家进行了一些不实指控。

  科学大会后,迎来科学的春天

  “这两次座谈会之后,科学界才真正算是有了活跃、自由的民主空气。”徐光宪说,“都是全国科学大会开了个好头。”

  “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大家都受到了鼓舞,干劲更足,感觉是科学的春天来了。”

  故事1

  景山学校写信恳请小平题词

  1983年9月10日,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写下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送到了学校。次日,“三个面向”的内容传遍了全国。

  21年后,景山学校当年的校长、目前74岁的贺鸿琛,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起了那段历史。

  “学习了党的十二大文件和邓小平的讲话后,联想到邓小平对教育、对景山的支持,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请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教育改革的方向。”

  1983年9月7日,景山学校以全校师生的名义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敬爱的小平同志,亲爱的邓爷爷……在盛大节日的前夕,我们提出一个恳求,就是希望您老人家能为我们题词,或向我们说几句话,指明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

  第二天,这封信发出了。

  信发出的第三天上午,贺鸿琛刚上班,“邓办”就派人将题词送到了学校。

  学校立即于当天上午召开教师大会,会议邀请了中宣部、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各大媒体的记者参加。

  9月11日,各大媒体将邓小平的题词向社会发布。

  “没想到小平同志那么快就给我们题词了。”贺鸿琛说。

  “现在大多媒体在宣传报道中都说,小平同志是1983年的国庆节给景山学校题词的,其实,小平的题词是当年9月9日写的,是在落款上写了‘国庆节书赠景山学校’几个字。”

  小平是9月9日题的词,为什么落款是国庆节?现为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的贺鸿琛教授认为,“国庆节是全国人民的节日,邓小平希望通过这个节日把他对教育的设计,告诉全国。”

  故事2

  1977年,我们考入北大

  四个“七七级”北大学生

  刘鸿

  今年56岁,上大学前已经结婚生子,当过工人、政工干事,现在报社工作;

  陈鹤

  今年55岁,上大学前任砖厂党委副书记,现在是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凌风

  今年52岁,上大学前当了9年工人,现在民族画报当记者,经常行走在少数民族地区;

  张铁林

  今年51岁,上大学前曾任饲养员、民办教师,现在杂志社工作。

  “我们是与邓小平同时代的人。”北大毕业生张爱平和她的同学至今喜欢这样称呼自己。

  张爱平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七七级新闻班(2)的学生,他们是“七七级”,也就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批幸运儿。

  张爱平的大学班级有几个特点:全班34人没有一个应届高中毕业生,入学前有的是生产队宣传员,有的是工厂女工,有的是知青……

  另一特点是,因为高考停止了10年,同学间在年龄上也跨度很大,最大的31岁,最小的18岁,“老三届”占了近一半。

  这34个人,几乎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

  陈鹤良当上了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陈鹤良如今是班里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位同学,现是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但他考入北大,更是一个偶然。

  恢复高考时,陈鹤良已在一家砖瓦厂当上了党委副书记,因为担心组织不同意,陈鹤良迟迟不敢提出报考要求。直到临近报名结束时,陈鹤良看到厂里有一张多领的报名表,就产生了进考场试试自己水平的念头。

  被北大录取时,陈鹤良的母亲刚去世一个月。他拿到通知书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通知书放在母亲的遗像前,以告慰母亲。

  刘鸿上大学时已当上妈妈

  刘鸿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女生,考入北大时已30岁了,并已有一个念小学的女儿。

  有意思的是,当时刘鸿一家三口都在上学。她爱人在读社科院的新闻研究生,她女儿在读北京市实验二小。至今还珍藏着一张照片,照片上,三个人胸前都佩戴着校徽,照片取名“一家重点”。

  张铁林当时在班里生活比较贫困,是班里面拿过生活补助的人。入学前,他是生产队宣传员,民办教师。

  如今,刘鸿和张铁林都在新闻单位任职。

  凌风1977年参加高考时,只报了北大一个学校。那一年,他和姐姐一起考上了北大。

  高考前,他已经在北京玻璃研究所当了9年工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能分到工厂工作可算是幸运儿了。当时主要是考虑到凌风的姐姐已赴云南插队,所以学校没有安排凌风去插队。

  凌风分的是体温表车间的“缩喉”工序,也是所有工序中最精细、最费眼力的,需要在黑屋内操作,一天工作8小时。

  毕业后的凌风,工作相对稳定,一直在民族画报当记者,经常行走在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着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凌风的作品被认为是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窗口,被国外很多媒体引用,他说工作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20多年后再聚北大校园

  27年过去,人世沧桑,34名同学中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当上政府高官,有的仍坚持着新闻理想……

  2004年5月的一天,已毕业20多年的一班同学再次在北大勺园相聚,再一次合唱当年上学时争相传唱的《十送红军》、《军港之夜》时,大家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们说忘不了那次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高考,也忘不了青春洋溢的大学时光。

  故事3

  18岁插队 21岁高考 36岁下海

  商立军说自己的人生是每十年一次巨变,他总结自己的成功就是听党的话,跟着大势走。

  从下乡知青到大学生,从工程师到下海办工厂,商立军的人生几乎印证了新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每一次变革。

  1975年,18岁的商立军从北京三中毕业,被安排在延庆县康庄公社大丰营大队插队。

  他说,1976年赶上的事特别多,好多人苦着脸不知道未来的日子怎么办。商立军也迷茫,村里人看他是城里人,他想回城却没有途径。

  “那时我就感觉有一场变革正在逼近。”商立军说。

  1977年7月,商立军的一名中学老师写信给他,说中央已经决定恢复高考制度,让他提早准备。商立军给很多同学写信告知此事。

  从7月往后,每个月都在变化,全北京城的年轻人争相传抄那篇《科技的春天》,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人们奔走相告。

  那年,商立军插队的地方20个知青,只有商立军一人报名。可是那年,商立军离分数线差了20分。

  补习老师家坐满高考学生

  1978年,商立军向生产队请了三个月假,回城再考。

  在邻里的建议下,母亲把商立军带到了一对教师夫妇家中。当时,这对教师夫妇家中已收了近40名准备高考的学生,屋里屋外都坐满了学生,所有的辅导都是免费的。这两位老师女的教化学,男的教物理,白天他们在学校讲课,晚上在家讲课,顺带还讲讲语文、数学等别的科目。

  据说,这个免费的辅导班里,那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化学分都特别高。

  商立军说,当时像这对夫妇一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难以形容当时的社会气氛,很多培训都是自发的,只要肯学,谁都会免费提供帮助。

  这一年,商立军考入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

  科研专利换来20万挖到第一桶金

  1982年7月,商立军分配至铁道部专业设计院。

  在别人眼里,商立军不管是在收入、住房以及个人发展,都比较顺。可是参加工作后的第11年,商立军下海了。这一年,他刚刚当上工程师。

  “1992年,小平同志去南巡了,我随后也去了,我在深圳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回来后我就辞职了。”商立军是带着科研专利下的海,他用这个小专利换来了联想集团20万元的投资,也换来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商立军现在工厂生产的产品,几乎都与化学有关,他说他一直很感谢那个高考前辅导他化学的女老师。

  商立军说自己的人生是每十年一次巨变,成功经验就是听党的话,跟着大势走。

  按照商立军自己的考察,七七、七八、七九这“新三届学人”目前主要分布在五大领域:政府机关(很多人做到了部级)、学者、国营企业的管理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国后学有所成的海归派、下海经商者(大部分是在1992年后下的海)。

  “我们是很沉稳的一代,经历复杂,所以我们更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商立军说。

  ■相关数据

  ●29∶1

  1977年冬,高考制度恢复,570万人从车间里、从军队里、从农田中,走进了改变命运的考场,招生比例29∶1.

  这批大学生后来有了一个历史色彩浓烈的特定称谓“七七级”。

  ●100亿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提出了“863计划”。

  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马上就组织了200多位专家,讨论“863计划”,党中央很快作了决定,拨款100亿元人民币,来实现中国的高科技发展。

  ●70万人

  据教育部公布,自1978年至2003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17.28万人。

  目前仍在外的52.74万留学人员中,共有35.66万人仍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学术访问登。

  ●100万元

  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设立。

  邓小平的亲属按照他的遗愿,把邓小平生前的全部稿费100万元捐献出来,用于鼓励青少年的科技创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