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武汉大学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纪实
2005-11-02    通讯员 胡勇华 杨欣欣

字体大小:

  2000年8月,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如今,5年过去了,武汉大学坚持在融合中锐意改革,在改革中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高校合并之路。

  铸就百年武大的良好发展时期

  “我们这代人就是要铸就百年武大良好的发展时期!”校党委书记顾海良表达了武大6万师生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决心。

  回想合校之初,各种矛盾凸现,“磨合期”的问题颇多。原四校之间,虽只有一墙、一路、一桥之隔,有着合校的天时与地利,然而要真正做到“人和”却远非一朝一夕之功。

  面对合校过程中的诸多困难,校长刘经南院士提出,要以“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来凝聚人心,以创新求发展。这种发展是以增强综合实力和凝聚力为标志的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以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为根本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5年间,20个学科成为全国重点学科,列全国高校第七;25项成果获第三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居全国第二;“985工程”一期目标全面实现,二期建设预计9亿元投资项目已全面启动;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武大学生获全国大专辩论会冠军;学生团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唯一的特等奖;2个团队、32人分别入选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厚积薄发。这些合校5年累累硕果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武汉大学合校积聚的优势。

  用大学科观推进实质性融合

  合校5年来,武大的国家重点学科从11个增加到20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从12个增加到2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从95个增加到162个,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一级学科从12个增加到23个……

  从数字看变化,从变化看发展。一串串数字,诠释“1+1+1+1>4”的神奇,这些都是武大加强学科建设的结果。

  在学科建设的思路上,武大决策者匠心独运,提出“大学科”建设思想,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科研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学术管理等纳入学科建设大系统,形成学科建设的系统工程。

  学校打破院系壁垒,支持和组建了一批跨学科研究机构,建立和完善了10个左右优势突出、特色明显、覆盖面广、对学校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学科群。

  病毒学原来就是武大的传统优势学科,一段时间里却无声无息。2001年,国际知名的病毒学专家田波院士加盟武大,随即建立了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武大病毒学重振雄风,迅速占领了学科制高点。该研究中心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抗“非典”多肽药物的实验室研制工作,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瞩目。也正因为建立了一流的学科平台,2004年,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新建。

  这是武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建设思路的产物。合校以来,武大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抢占学科制高点,逐步形成一批站在世界前沿的学科,吸引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学校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体系正在一步步地形成与完善。

  2003年9月2日,国际知名美籍护理教育专家玛莎博士成为武大HOPE护理学院院长;2004年年底,武汉大学又以百万年薪,面向全球招聘到两位海外青年学者担任国际软件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学校不仅重视大师级学者和战略性科学家的引进工作,也十分注重引进与培养并重。学校推出“珞珈英才计划”,出台一系列招才引才和培养使用教师的制度与政策。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流动有序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正在珞珈山迅速崛起。

  以学术精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今年3月,武汉大学杨弘远院士等历经18载用体外实验的操作方法潜心研究植物的性细胞及其发育,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此前的2003年10月,宗福邦教授等12位人文社科学者也是经历了18个春秋,著成了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在全国学术界反响强烈。

  两个“18年”,是武大学者潜心锻造学术精品和学术上品的最好写照。合校几年的积累,武大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水利水电、测绘与遥感等八大优势科研领域,同时学校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创新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一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一批创新团队相继形成。合校5年来,武大获多类科技成果奖近300项,申请专利800多件,较合校初期翻了一番。

  人文社科研究是武大的传统优势。合校后,学校抓住国家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机遇,使这种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学校出台十大举措,力促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如在全国率先实行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制度,资深教授不仅享受与两院院士相同的待遇,也将担当起为学校制定整体发展规划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

  科研水平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武汉大学提出以“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创业)为人才培养的理念,着力打造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合校以来,武大的研究生教育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与管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实施教育创新、质量为本、特色化、国际化四大战略,一系列改革行动在珞珈山蓬勃展开。

  在2004年的博士生导师遴选中,有17位副教授脱颖而出,成为武大历史上第一批担任博导的副教授。此外,推行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改变招生考试“一锤定音”的传统做法,扩大培养单位自主权,增加复试比重;导师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生;重大项目负责人可跨学科按需招生,这些举措无疑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2004年,报考武大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连续两年居全国高校首位,每年报考人数突破2万。这个数字的背后,印证了武大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成效。

  一流的大学必须是在国际视野中发展的大学。武大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5年来,学校坚持积极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科研机构、一流学科、一流学者的合作与交流,与世界上20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聘任了200余位海外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现在,学校正努力实现办学思路的三个转变:从资源紧缺型大学向资源合理配置型大学转变,从中西部最好的大学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转变,从校园最美的大学向校园更美、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大学转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武汉大学七名专家在南极冰盖上搞科研
· 武汉:政府承担新建住宅区配套学校建设
· 武汉大学:建国内最先进艾滋病研究实验室
· 武汉大学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细胞质源
· 武汉大学:法语医学班启动
· 武汉大学:“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论坛举行
· 武汉大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不拘一格”
· 武汉大学:首个免费WTO第二学位设立
· 武汉大学:高新产业势头猛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