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沈阳农业大学2000级果树学科硕士研究生杜国栋来到大连市旅顺口区赵家村。他将在这里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学习。他到达赵家村的10月24日,是沈阳农大果树学科研究生工作站在该村挂牌的日子。
和杜国栋一样,沈阳农大果树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们将陆续到农村进行科学研究。
这是该校继果树学科前年与赵家村合作组建的“旅顺长城博士工作站”之后,对建在农村的工作站职能的进一步拓展。
赵家村的经济实力较强。1999年,该村投资400万元和沈阳农大联合组建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一家村一级博士工作站———“旅顺长城博士工作站”。经过3年发展,占地30公顷的博士工作站已初具规模。先后有20多位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生来此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有9项科研成果在站内进行了转化示范,7项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课题在站内进行研究。
同时,博士工作站还培训了近千名实用人才,推广名、优、新果树品种70个,合计30万株。工作站还建成了年贮存果品150吨的冷库,年饲养量1200头的现代化养猪示范场,以及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
如今,长城站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集科研、生产示范和经营三位一体的高新农业园区。专家认为,把高校学科实验基地建在农村,联合地方共同加强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使农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帮助地方发展经济,是高等院校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硕士研究生杜国栋说:“过去在学校和实验室从事科研,纯粹是‘理论研究’,到工作站后就可以直接选用来源于生产园的试材,既可解决生产上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又可通过与果农及基层科技人员接触,使在校学习的知识尽快付诸实践,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工作后就可以马上进入角色,适应岗位。”
曾在博士工作站工作过的博士后吕德国副教授说,果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仅局限在校内搞学科建设是困难的,必须走出校门。学科的发展必须从单纯追求发表论文和鉴定成果的多少转向果树生产的现实,瞄准生产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难题,促进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创新实践能力型的方向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