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消息:在北京北三环路北有一座引人注目的14层高楼,这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筒子楼改造工程———青年教师公寓。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要加快高校筒子楼建设和危房的改造,在2000年内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困难”。可是这座2000年底竣工的公寓,至今闲置一年有余,而该校青年教师仍住在破旧筒子楼里。
记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六楼教师集体宿舍看到:楼道里堆满了煤气罐、厨具、纸箱等物品,垃圾随处可见。楼内的厕所由于年久失修,卫生条件极差。一位青年教师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教师集体宿舍人员统计表:该校16间宿舍里住着68名青年教师,其中约一半具有硕士、博士学历,人均居住面积不到4平方米。
1998年,国务院领导同志到该校视察时,指示要加快筒子楼改造工程,尽快解决青年教师住房困难。之后,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该校东一楼被列入全国高校筒子楼改造计划,拆除后建成“青年教师公寓”。青年教师把改善居住条件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此次改造上,可是他们等到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青年教师公寓”于1999年10月20日开工,2000年12月底竣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发文中明确,“改建后的住房按青年教师公寓进行管理”。《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工作报告》等诸多文件中也将此工程定性为“青年教师公寓”。可是工程竣工后,学校却迟迟不公布分配方案。青年教师更为失望的是,“青年教师公寓”的性质已被改变:公寓1至5层在工程立项时为研究生宿舍,后变成行政办公用房;学校将公寓变成普通的拆迁房、住宅房,把各方人员(包括后勤工人、回迁户、拆迁户)都列为入住对象,而住房最困难的青年教师却排在了入住顺序的最后。
从2000年10月31日起,该校青年教师先后三次向校领导及教育部写信反映情况。2001年7月23日,本报在一份内部材料中刊登了他们的来信,国务院领导同志作出批示。2001年8月,教育部派员到该校进行调查。从本报接到的反馈材料看,北京中医药大学向教育部的汇报内容多处不实。
2001年9月4日,校领导与青年教师座谈,承诺9月底拿出分配方案,10月底全部入住。可是当10月12日《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公寓周转租赁办法》(讨论稿)出台后,青年教师发现校方9月份作出的承诺多数落空,而且公寓的名称省去了“教师”两字,经教师们据理力争,第二稿中名称才改回“青年教师公寓”。最近学校又拿出第三稿,这次公寓名称又被改为“东一楼公寓”。
校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座楼建筑面积12878.5平方米,国家投资500万元,1至5层由学校自筹经费做办公楼,所以在分配时学校有权统筹安排。但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加快普通高校筒子楼改造,改善青年教师住房条件的意见》规定得很清楚,“筒子楼改造后,近期内主要用于解决现有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在一段时间内由他们租用……从长远讲,则是作为学校的永久性青年教师公寓和周转用房。”青年教师们一致认为,“青年教师公寓”是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立项建造的,其使用必须坚持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原则。但学校把“青年教师公寓”变成一座综合楼,最初声称改造前的筒子楼仅有2户回迁,可目前公布的数字多达12户。这意味着青年教师的住房将被挤占。据了解,该校青年教师集体宿舍一直存在被校外人员挤占的现象。校内外人员混杂居住在一起,给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青年教师公寓”分配方案之所以一拖再拖,学校领导似乎也有难言之隐。青年教师对记者说,他们曾多次要求学校公布回迁户名单,可是几位校领导要么搪塞回避,要么答复前后矛盾。公寓虽然建成了,可是青年教师依然住在拥挤破旧的筒子楼里,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政人员早在去年8月就已搬进“青年教师公寓”办公。
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直到今年1月底才公布“青年教师公寓”的分配方案。该校领导一再向记者表示,青年教师在寒假前一定能住进“青年教师公寓”。可是令青年教师们大失所望的是,校领导突然又宣布停止分配。有的青年教师为了分房,连春节都没有回家。他们不无忧虑地说:“照这样安排,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入住‘青年教师公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