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高校出国热 名校大学生出国意向说明了什么?
2002-04-02    记者 邹声文 孙承斌

字体大小: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 邹声文 孙承斌)春季正是140多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高峰时节。与同学们四处奔波、想方设法推销自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是应届毕业生的北京大学学生小杨却没有参加一场人才交流会,而是悠闲地一边在未名湖畔漫步,一边盘算着怎样才能在美国大学教室里申请到一张属于自己的课桌。

  在北大、清华这样的著名高校,像小杨这样打算出国的毕业生绝非少数。有关机构对北京5所名校进行的调查表明,有出国意向的学生超过70%。据介绍,1999年北京大学共有790多名学生一毕业就直接出国留学;2000年,这一数字超过了800;2001年达到950多,接近毕业生总数的30%。北京大学负责学生就业的人士估计,今年,学生出国人数仍将保持持续增长势头。

  在清华大学,这一趋势同样明显。据这家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年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2001年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

  在部分“热门”专业,直接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还要更高。2001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据报道,在北京大学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中,76%的学生去了美国;在清华大学,这一比例达到82%。

  出国已成为众多学子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目前,北京高校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学时代要有‘寄托’”。“寄”是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托”是指托福。由于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往往需要GRE和托福成绩,考“寄”、考“托”因此成为许多在校学生的“寄托”。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李国忠认为,大学毕业生直接出国留学的人数持续增多,是许多重点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留在国内工作,已成为我们今后就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高校拥有国内一流的生源、师资和教学条件,他们培养出来的大量学生却直接出国留学。这些学生学成后倒底会不会回来?

  清华大学电力电子系的学生梁峰说,自己拿到学位后一定会回国效力:“我不能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一个陌生的国度。”但对北京大学的杨宏伟来说,出国就意味着一条不归路:“出去就没有打算回来。这么多年来,我们专业出去留学的人,没见谁回来。”

  杨宏伟学习的是视频技术,国内只有北京大学、中科院和微软研究院等少数几家单位在进行相关研究和技术开发,是目前人才最紧缺的信息技术方向。

  据统计,1978年至1997年,我国有30万人出国留学,其中自费出国留学人员超过一半。但20年间,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的北大、清华学生都是靠奖学金出去的,属于自费留学生的群体。如果按照上述比例推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滞留海外。这引起不少人的担忧。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这就如同国内种树、国外结果。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国家投入大量的资源去培养这些学生。到他们为国出力时,他们却又出国了。”

  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基和坦率地承认:“这么多优秀毕业生直接出国留学,确实是一种人才流失,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种损失。”

  但陈基和也认为“高校出国热”也存在好的一面:“我们现在不是缺高科技人才、国际化人才吗?他们选择出国留学,等于在这方面为我们储备了大批人才。关键是能不能吸引他们回来为国效力。”

  “他们回来一个领军人物,就可以在国内带出一个人才群体,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巨龙公司人事部总经理彭定武否定了“出国”与“人才流失”之间的等式关系,在他看来,高校毕业生大量直接出国留学的现象,正是本土人才追求国际化的一种努力。“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生物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四大民族电信企业的成长,实际上都离不开‘海归派’的贡献。”

  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对彭定武的观点持赞成态度。这位人才学专家分析认为,我国政府对出国留学的基本政策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过去20多年,这一政策使我国受益不少。北大、清华这些著名高校的毕业生直接出国留学,也符合国家的政策。从短期来看,这是一种人才流失;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必然得大于失。“因为不管他们身在何处,都是中国人,都会为国服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国外草鸡大学为何看好中国?
· 我国培养中医专业外籍留学生3500多人
· 上海高校招收6000余名“洋学生”
· 赴日留学小心部分大学不为招生只为招财
· 留学夏威夷学生资料将交美移民局审查
· 福建博士夫妇在美遇害
· 留学热点国家费用比较
· 黎巴嫩大学接受大批留美阿拉伯学生
· 国外商学院对中国学生敞开胸怀
·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