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农业院校的出路在哪里
2002-07-15    记者 李健 实习生 张倩

字体大小:

  7月13日,是中国农业大学77、78级学生毕业20周年聚会的日子。他们是恢复高考后毕业的第一批农业专业的大学生。

  77级毕业的陈章良,现在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他在聚会的校长报告中,表示了自己对中国农业教育的担忧。“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一方面我们的农业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却又不好找工作。我们的农业高等教育面临着挑战和改革”。

  据中国农业大学的有关老师介绍,近年来,中国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不高,很多家长和学生,更是不愿意填报农业院校。为了尽早改变现状,中国农业大学一直在探索新的发展思路。经过精心准备的这次校友聚会,也是想让校友们向母校伸出帮助之手,给母校发展出谋划策,同时聘请部分校友回母校讲课。

  “学校要发展,就要逐步改变人们对农业的看法。我觉得学校改名很重要,有必要改。如果你无法改变人们对农业二字的理解,那么你只有给自己改名了。”在美国某知名大学拖拉机设计制造专业任教的张建舜,是77级机械化专业毕业生。他表示,在美国农业大学,同样有这样的问题。他曾经呆过的一个大学的农业专业,改名前每年只能招收5个学生,后来把“农业工程”改名为“生物环境工程”后,每年可以招收70人。

  “老百姓认为农业就是种地,其实不是这样。你把名字改了,别人就好理解了。名不正,则言不顺,学校的名称应该随着市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另一位校友也同意张建舜的观点:“现在民间改名呼声很高,可对于一所传统的农业大学来讲,改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培养市场需要的农业专业毕业生,是学校的责任。”任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基因工程专业,77级植保系毕业的胡建祥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学校应该有深入的市场调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是社会适应学校,而是学校适应社会。”他举例说,现在很多地方的果农不知道水果如何保存,结果没有卖出去就坏了。学校可以设置和水果深加工有关的专业,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一定很好找工作。“美国婴儿吃的,类似于中国米饭的食品,有很多不同的口味,家长们每天都要给孩子买,而且价格不低。为什么中国不培养这样的人才,能够把米饭进行深加工,也可以做出很多种口味的食品。学校为什么不培养这样的人才?”张建舜举例说。

  “农业的范围很广,它包括环境、土地资源、人类健康等等,这些都是将来社会急需的人才,学校可以预见性地设置一些和农业相关的专业,有潜力的专业,将来一定很吃香”。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校友建议,学校要敢于打破原来的框架,改革过时的专业。“学生人数不在多,而在于培养的人才都能为社会服务”。

  校长陈章良介绍,学校新的食品学院已经正式组建,将面向国内外招聘院长,并将努力建成中国高校食品学院第一强。陈章良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食品和营养学科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亮点”学科之一,也是市场的需求。同时,学校启动作物、园艺、植物保护三个学院的合并工作,促进学科的融合、交叉,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发展目标前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云南农大朱有勇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
· 山西农大:硕士研究生走进警营庄稼地
·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青春演绎世纪回声
· 四川农大:85%的“回校率”是怎样产生的?
· 河南农大:道德建设实实在在
· 四川农大:留学人员归国回到川农大都说无怨无悔
· 吉林农大把“论文”写在土地上
· 中国农大:打破职称终身制 一群教授丢头衔
· 中国农大:宣科受聘客座教授
· 相马“伯乐”今何在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