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转系:先入大学后“跳槽”?
2002-10-10    记者 汪瑞林 通讯员 彭杉

字体大小:

  ★ 学生:希望给我们更多选择专业的机会

  ★ 学校:应该倡导,但大规模放开不现实

  ★ 专家:填报好高考志愿比转系更重要


  对2002级的大学新生来说,“转系”、“转专业”是最能拨动他们兴奋神经的话题之一。随着部分高校转系政策的改革,转系、转专业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一些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大一新生不免开始寻思:我是否也能有这样的机会?

  转专业:第二次“志愿”?

  今年新学年伊始,复旦大学244名学生离开原来的系和专业,到新的院系开始了自己大二的学习和生活。复旦大学教务处负责同志介绍说,复旦大学今年放宽转系的限制,是与学分制配套施行的一项改革,同时也是为了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该校规定,每个院系(专业)至少拿出原有学生10%的名额来接收转系生。据了解,最后共有48个专业提出了420个接收名额,共计400多人报名申请,经过考核,最终244人实现愿望。这些人可以转到所申请专业的同届或低一届班级中开始新专业的学习。

  其实,近年来放宽转系政策的院校远不止复旦一家,而且越来越多。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早在1999年就颁布了有关学生转专业的新政策,在每年度的上学期期末,校教务处会统计各个专业还可容纳多少人。到了下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学校便把可招收新生的专业及名额公布出来。每一位想转专业的大一学生都可以提出申请并填报其中的三个志愿。2002年,该校302人如愿调整了自己的专业;2001年华南理工大学出台政策,学校所有专业均开放5至20个插班生名额,接收转系生;2002年兰州大学在网络新闻、旅游文化、技术经济和草业科学等专业推行“2+2”教学试点改革,允许学生在进入大三时选择新的专业继续学习,经审核100名学生改变了专业方向;清华大学每届3000多名学生中约有200人转换专业……

  专业之间的鸿沟不再不可逾越。入学录取专业不理想,还可以有一次校正的机会,有人称之为“第二次志愿”。然而,这样的机会是不是每个人想要就能得到呢?

  谁能拥有转专业的机会?

  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显示,目前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大学生表示如有可能将另选专业。然而目前各校允许转专业的比例最高不超过10%,大多数学校放开的比例在5%左右,而且学校规模越小,选择的余地也越小。这第一个矛盾就是僧多粥少。

  那么这有限的名额该给谁呢?大部分学校采取了依据考核成绩来决定的办法。华中科大的做法是在学生填报志愿后,学校统一安排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和数学(少数专业要求加试其他科目),按考试的成绩及所填志愿来安排。虽然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做比较公平,但是也有人质疑:仅仅考查数学和外语就能看出是否适合某个专业?

  复旦大学教务处姚老师告诉记者,复旦大学要求申请转系的学生平均学分绩点必须在2.5以上(大致相当于70学分),学校会组织考试,考的是学生所申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还要进行面试考核。华南理工大学则规定,只有前三个学期总绩点排在专业年级前20%的学生才有资格在全校所有专业范围内申请,由各院系择优录取。由此可见,学习成绩好才能赢得更多的机会。这提醒那些对专业不满意而怨天尤人的学生:如果一味地意志消沉,进了大学不好好学习,这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也没你的份。

  高昂的转系费也使得一些学生转专业的愿望变得可想而不可及。复旦大学有关领导告诉记者,复旦大学是坚决不收任何名目的转系费的,哪怕从全校最冷的专业转到最热门的专业。同时他告诉记者,据他了解,不少学校是要收取转系费的,有的多达两三万元。

  据记者的采访调查,的确有一些学校把转系作为创收、捞钱的工具。一位要求匿名的南方某大学历史系学生小H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学校放宽限制,允许5%的学生申请转系,但1.5万元的转系费使成绩优异的他望而却步。“我家在贫困山区的农村,为了交学费已经又借又贷了,哪里还掏得出1.5万元的转系费?所谓给学生重新选择的机会,只不过是给有钱人重新选择的机会罢了。”他愤懑地说。像这样因经济原因放弃转系想法的不止小H一人。表面看来一视同仁的政策,制造了事实上的机会不平等。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转专业该不该收费,该收多少?随着转专业政策的放开,范围的扩大,订立“规矩”已经迫在眉睫。

  要求转系为哪般?

  对于转系、转专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允许转系(专业)、转学:(一)确有专长,转系(专业)、转学更能发挥其专长者;(二)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系(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或其他高校别的系(专业)学习者;(三)经学校认可,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系(专业)或不转学则无法继续学习者。

  在过去,转系主要是针对生理疾病、有特殊困难学生的,而现在提出转系申请的人,绝大多数显然与此无关——“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人专长”、“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不适应现在专业的学习要求”、“我本来就没有填报这个专业”……采访中也有学生直言不讳:“我就是想换个好点的专业,为以后的就业着想”。

  “从复旦的情况看,学生的选择比较理性,有文转理的,也有理转文的;转入最多的是“生命科学”,本不被看好的“数学”成为热门,接收10个人,却有30人报名。”复旦大学教务处姚老师告诉记者。而华中科技大学的统计则显示,要求转到信息学科,如光电子、电信、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人数最多。

  从过去情况看,由于不同专业的课程不同,许多学生转系之初会有短期的不适应。为了尽快使学生融入新的学科,一些学校专门为转专业的学生“开小灶”,帮他们补习未学的课程。经过一段磨合期后,多数学生能适应新专业和新环境,有的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华中科技大学的夏志喧于2002年由管理学院转入光电子与信息学院,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已经跃居班级第二名。但是,也有学生换专业后,荒废学业,以至于不得不退学。所以,第二次选择一定要慎重,不要盲目跟风,选择专业也适用这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专家意见:填好高考志愿更重要

  采访中,多数教育界专家和高校的相关负责人肯定了放宽转系限制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是值得提倡的改革探索,但学生不要有过高的期望,目前要放开到基本满足学生要求还不太现实。华中科大教务处长范华汉告诉记者,由于受到学校专业设置总体布局的影响,再加上教师、教室、实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每一个想转专业的学生都得偿所愿。

  还有些人担心,大幅度放开转系限制可能会造成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失衡。教育部学籍管理处张处长告诉记者,转系、转专业的比例、范围、条件等政策的制定,自主权完全在学校,不必报教育部审批,学校可以根据学科建设、专业生源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调整。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和调控,大家都想往好专业转,肯定是不行的。很多高校的教务部门负责人有同样的担忧:现在学生选择专业,并不完全出于特长和兴趣,很多时候是从未来的就业考虑的,假如大幅度放开,一些冷门专业恐怕少人问津,这对愿意留在原专业学习的学生也会造成消极影响。据了解,某重点大学历史系颇有声望,可是一个班二十多名学生中,只有五六人是填报了志愿的,用学生们的话说,其余的人都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被“抓”过来的。如果完全放开,能留住几个人很难说。一些老师反映,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要求孩子转到一些热门学科,以便将来找到一份“更吃香”的工作。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测量学博士龚文先生近年致力于专业选择测评软件的开发研究,他认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各专业多作一些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科学地填报好志愿比进校后再调整更重要。一项全国调查显示,61%以上的高考考生希望了解更多专业的情况;47.6%的人对专业的未来没有把握;33.4%的学生认为在填报志愿时缺乏足够的专业信息和知识。“如果对选择的专业学些什么、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将来能够干什么、发展前景如何等,以及与自身特点的匹配没有充分的了解,无疑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转专业,毕竟只是对错误选择的一种修正,如果能在填志愿时多下点功夫,尽可能少走弯路,岂不更好?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复旦5年筑文理大平台
· 陕西:大学生不得随意转学转专业
· 陕西:高校实施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制
· 天津高校:转专业 不让高考定终身
· 广东高校专业大调整
· 广东高校百个"名牌专业"将陆续评出
· 200余所高校开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 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学生可重选专业
· 我国将开设文化经纪大学本科教育
· 中国戏曲学院:将开设文化经纪本科专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