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青岛高校采访时了解到,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突出,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也都不约而同行动起来,采取种种措施来应对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压力。
青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解涛告诉记者,青岛大学为2003年毕业的学生建立了“导师推荐制”,就是在部分学生的求职简历上,除了学习成绩和奖惩情况外,还有一封由学校知名教授写的推荐信。由于这些教授、学者在社会上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在行业内有一定的权威,因此对学生找工作往往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不过解涛也强调,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得到这样的推荐信,只有这些教授、学者认为学生的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在这个行业内有发展的潜力时,才会推荐。
在帮助毕业生就业方面,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则把重点放在了学生本身的定位上,该校和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素质评价处合作,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职业倾向素质测评,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职业。
测验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社交类、经营类的职业较为感兴趣。但测验也表明,一些学生并不具备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该院学生处副处长张英杰告诉记者,这个测验在学生中引起震动,让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重新考虑。张英杰说,虽然现在都说先就业后择业,但对大学生们来说,踏出校门选择的第一个工作对他们非常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以及职业倾向,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青岛科技大学为促进毕业生多就业,可谓“挖空心思”。今年,凡是到该校招聘毕业生的单位,都会得到一本厚厚的关于本校毕业生的“完全手册”,上面按学院、专业等记录着科大2003年3200多名毕业生的信息,包括爱好特长、实践经验、社会工作情况、奖惩情况、外语程度、计算机水平等各个方面,一目了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几分钟内就可找到。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褚庆柱介绍,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目前的多数招聘会因场地限制、人员过于拥挤、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根本没有机会沟通等原因,签约率低。有了这样的手册后,用人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挑选最需要的人才,毕业生也不会因为招聘会人多无法递送材料或无法沟通而失去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