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人事部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好务
2003-06-10    盛若蔚

字体大小:

    我国首次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在即。怎样看待当前的形势?人事部门将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哪些政策支持?人事部门今后将如何改革和完善机制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日前,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了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陈蔚。

    问:今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首年,怎样看待今年的就业形势?

    答:从总体来说,毕业生的数量与社会需求相比,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我国到2005年才会实现在校生人数达到适龄人口(18—22岁)的15%,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就达到了这一水平。目前出现的困难是毕业生的地区分布和专业结构的不平衡造成的,决不是总量的过剩。但应认识到,扩招已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应及时转变精英教育的就业观念。

    问:在政策上,人事部门将对毕业生就业提供哪些支持?

    答:人事部门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为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进一步加大从高校毕业生中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力度。凡国家机关需新增人员,都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考试录用,市(地)、县、乡(镇)特别是基层公安、司法、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部门新增人员,要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中考试录用。其次,充分发挥人才市场作用,切实搞好人才市场招聘服务。人事部门将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引导招聘活动向行业性、专业性、小规模、日常性发展;还将利用现有人才信息网络,开展网上人才交流活动,增强针对性,提高成功率;同时还要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监管力度,杜绝、查处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第三,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和基层工作。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即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到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高定工资标准。第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和中小企业工作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为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人事部门将做好这些单位的人事代理工作,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所需要的诸如档案保存、党团组织关系接转、职称评定、出国政审等社会化服务。

    问:今后,人事部门还将在哪些方面继续改革和完善机制,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答: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公务员考试录用机制,做到新增人员主要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中考录。同时,配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聘用制的推行,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也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择优录取。二是尽快建立健全全国性的信息发布制度。人事部将尽快建立全国公共信息网,定期发布供求信息,使毕业生能拓宽眼界,了解全国范围内的需求情况。三是将进一步完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对未就业毕业生,人事部门要建立登记制度,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完善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激励机制。对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的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广东省省长向大学生作形势报告
· 吉林:复合型人才最受青睐 用人者理性对待证书
· 关注青年就业:人才中心无主档案越堆越高
· 北京大学生就业指导立体出击
· 北京招聘会来了3万人 万名研究生排队500米
· 研究生就业,难不难?
· 毕业生双选会凸现七大反常
· 厦门:本科生毕业生随时审批落户
· 专家提醒高校毕业生巧选招聘会不作无谓付出
· 大学生,走好成才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25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