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谈研究生扩招
2003-11-12    记者 孙军 通讯员 赵笛

字体大小:

    日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培训会议在青岛大学举行。会上,就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战军谈了他的观点。

  研究生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谈到研究生教育,王战军首先阐释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特征是其发展动力来自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而研究生教育正好是知识传播、生产和转化的完美结合点,所以研究生教育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王战军指出,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当前美国和西欧都存在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现状,他们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在不断加大力度,如英特尔和微软等国际大公司分别投资5000万美元和8000万美元,在中国设立研究机构,以高待遇招揽优秀计算机人才。但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却面临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我国的优秀博士生源不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科研、教学、生活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吸引相当多的优秀生源流向国外。”王战军有些痛心疾首地说。

  研究生扩招是“补偿发展”

  近几年,随着高校本科扩招,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招生数由1990年的29649人发展到2003年的27万人。也就是说,2003年的27万人大约是1990年招生数的近10倍;2003年和2002年相比,净增人数为7万。但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个声音: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是不是过快?

  对于这个问题,王战军认为,当前研究生扩招具有补偿性的特征,是一种补偿性增长。

  “我国受过研究生教育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存量’不高,与知识经济对知识存量与流量提出的要求相比,我国的缺口是巨大的,因而当前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补偿性质。”王战军指出,虽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速度与纵向历史情况相比已经很快了,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发展规模还远远不够。从战略发展角度上说,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当务之急。

  未来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发展是包含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数量或规模的发展,另一个方面是质量的发展。怎么样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未来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又是什么样的呢?

  “重要的是要有淘汰机制。”王战军在谈到质量时着重指出这一点。他认为,目前淘汰一个研究生是非常难的,北大当过被告,其他一些学校也当过被告,都是因为淘汰学生的问题。他说:“淘汰的问题确实很困难,但我想如果没有淘汰机制,也很难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除了淘汰机制,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要变。在王战军看来,当前研究生的培养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打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博士生的高水平创造性成果的产生,往往依托于良好的学术氛围,并受到一个优秀的学术团体的熏陶和启迪。在未来社会里,孤军奋战是难以做出高水平的创造性成果的。学科的交叉,学科的融合,往往会产生新的生长点,形成新学科。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博士生的培养,依靠集体的力量培养高层次人才,将代替现行的导师负责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百亿资金打造“211”
· 教育部授权广西首获专科单独考试和命题权
· 李岚清:农业科技类大学要发挥重要作用
· 863课题如弄虚作假可投诉
· 国家教育部第9年在澳门招收研究生
· 教育部副部长:中外合作办学要加强
· 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先进受表彰
· 陈至立在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于永波、唐天标、赵沁平等看望高校国防生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新年展望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