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在启动仪式上讲话
2009-11-17    搜狐

字体大小:

在2009年秋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暨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

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 司益磊

(2009年11月16日)

  尊敬的小建副部长,乐益民厅长、郭正伟副书记,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精神,充分发挥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能作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定于2009年11月16日至29日举办“2009年秋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


  服务周活动自2003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每年都在秋季举办一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全国性同时进行的行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届服务周认真总结经验,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参与单位逐年增加,覆盖区域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得到了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已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共服务品牌项目。下面我介绍一下本届服务周活动的有关情况:

  一、基本情况

  服务周活动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承办,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福建省公务员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副省级市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协办。

  服务周期间,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下,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围绕“政策促就业,服务助成功”这一主题,在全国范围内以统一时间、统一名称、统一宣传的方式开展。

  活动内容包括:举办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大会;组织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建立“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强化就业信息服务;宣传、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组织“就业指导进校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努力推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做好“三支一扶”及各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未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工作。

  参加本次服务周活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国人才交流协会会员单位共计129个,其中包括15个副省级城市,29个省会城市的人才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及7家民营人才服务机构。据统计,本届服务周期间各地将举行181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参会用人单位27231家,拟招聘人数 35.9 万人;共有123家网站举办网络招聘会,提供职位信息28623条,拟招聘人数12.3万人。现场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会合计拟招聘人数共 48.2 万人。随着活动的开展,还会有大量用人单位陆续参加。根据我们对网络招聘会人才需求信息的汇总分析,职位需求排在前十位的专业类别是:工商管理类、电子信息类、土建类、经济学类、机械类、交通运输类、医学类、教育学类、化工制药类、管理工程类。

  二、活动特点

  (一)上下联动,通力合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专门成立了服务周领导小组。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分别成立了筹备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及时向所辖单位下发通知,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宣传,广泛向社会各类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发布了本次活动信息,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将服务周通知要求的各项活动落到实处。辽宁、山西、内蒙古、宁夏、贵州、重庆等地专门成立了服务周活动领导小组;天津、吉林、河南、江西、山东、安徽、海南、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参会单位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服务周活动方案。

  (二)突出重点,倾力帮扶

  为做好促进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提前部署安排,在宁波启动的同时,全国有85个城市共同开启为期两周的高校毕业生专项服务活动。就此拉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一轮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的序幕。同时此次活动作为“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重要举措之一,继续重点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为2009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及各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期满未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推荐、就业服务、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在现场或网站登记未就业及困难毕业生信息,建立“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库”,提供重点帮扶。上海、黑龙江、河北、陕西建立登记台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摸清底数,实行动态管理;湖北举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供需对接会”,54家单位参加,提供3394个见习岗位;江苏设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现场和网络登记窗口,发放就业服务卡,毕业生可以凭卡免费参加招聘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见习等就业服务活动;北京、广东、云南等地在服务周招聘会现场设立专门展位,为离校未就业、困难家庭、“三支一扶”服务期满毕业生进行登记,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推荐等服务;贵阳举办专场招聘会,招聘单位650家,提供招聘岗位3500余个,组织6万名2009年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及各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期满未就业人员参会。江西萍乡对返回原籍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组织进入政府认定的见习基地,享受政府补贴。将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登记失业的毕业生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并落实相应的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

  (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宁波举办11场“放飞梦想”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基层就业天地宽——基层就业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学生创业难不难”专题讲座等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内蒙古举办“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班”,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海南开展“创业助我行”系列活动,大力宣传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创业培训和援助;广西、福州、本溪、安阳等地继续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长校园行”活动;大连市开展“网络面对面”咨询活动,宣传相关就业政策;长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QQ群”,免费开展咨询活动;长沙市开展“引进储备优秀青年人才活动”,从2009年起三年内,引进储备全国重点高校毕业的10000名博士、硕士、和学士等优秀青年人才;吉林省积极开展见习单位的申报审核,共有776家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见习单位,提供15340个见习岗位,需求16062名见习生,服务周期间广泛吸纳毕业生参加见习;江西面对南昌地区48所高校开展送岗位进校园、职业素质群体测评、职业指导专家团、重点帮扶 “双困”毕业生等四项公共就业服务活动;青岛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典型事迹高校巡讲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基层,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感谢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积极参与,感谢各位新闻界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希望你们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本次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广泛地向社会各界宣传本次活动的信息,共同努力为高校毕业生营造更好的就业氛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届服务周启动仪式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宁波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和准备工作,十分感谢市领导、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及参加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各单位、院校等部门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最后,预祝本次就业服务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系统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活动
· 北京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预计年底前提供岗位18.7万个
· 科技部多措并举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
· 重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 千万毕业生 如何走稳就业路
· 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
· 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预计举办各类招聘会超1.5万场
· 合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90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 人民日报: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