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行业特色院校 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0-04-09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行业特色院校主要有农、林、水、地、矿、油、交通、邮电、传媒等高校。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面对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办学进行准确定位,继续保持并发展原有优势,建设品牌学科群,培养应用创新型行业人才,与行业开展产、学、研全面合作,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以实力赢地位”,是这类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新时期行业特色院校面临双重着双重困境:外部面临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内部面临行业特色弱化和人才培养错位的困境。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快速扩张,但并未能及时科学地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分类管理机制和价值评价标准,因而出现了同质竞争的无序局面。众多高校在“办什么样的大学”上缺乏清晰的理念,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等方面没能准确定位,不仅老牌本科院校求大求全,就连新建本科院校也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复制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办学目标趋同化导致了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的同质竞争。不仅传统学科专业在各高校普遍开设,原以行业院校为主开设面向行业服务的学科专业也遍地开花。这使行业院校面临巨大挑战,行业院校因不具备综合性大学的综合实力在引智和集聚其他优质教学资源方面代价要大得多。

  行业特色院校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擅于分析、发掘自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擅于构筑、强化别人难以模仿的自身特色,擅于捕捉新的教育增长点,在办学类型与办学层次、办学功能与服务面向、学科门类与专业设置、人才规格与培养模式诸方面进行科学定位。

  1、办学类型与办学层次的定位。行业特色院校不能盲目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道路,应坚持自身优势和特色,以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定位,以教学为主,兼顾行业实践性研究和行业发展高端研究;以应用性本科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

  2、办学功能与服务面向的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学界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大学,三大功能的权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是不一致的,各种功能侧重的领域和限度也各不相同。行业特色院校以应用型大学定位,其功能不在于培养领军人物、开展顶尖级研究,而在于以社会需求与学校内在发展的统一为前提,重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创新人才,重在依托带有鲜明行业特征的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为社会、为行业提供高水平、多样化、综合化的服务。在服务面向上,应植根区域、面向全国、紧贴行业、服务社会。

  3、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的定位。一方面,行业特色院校应坚持学科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又要突破原有学科门类过于单一的局面,围绕行业发展多科性。在专业设置上,应建立起与行业紧密相关的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专业群,形成有别于非行业院校的特有的学科专业生态。

  4、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的定位。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高等教育具有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需求,行业特色院校应充分结合自身办学传统、发展轨迹、历史积淀,牢牢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发挥比较优势,在人才规格定位上,培养行业适用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并根据这一定位,探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行业特色院校的科学发展有哪些具体路径呢?

  依照行业特色院校科学发展的目标定位,结合行业特色院校的比较优势,当前行业特色院校应通过建设品牌学科群,培养应用创新型行业人才,与行业开展产、学、研全面合作,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以实力赢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1、坚持行业特色学科优先发展原则,着力构建互为支撑的学科生态群和专业链。在原行业部委管理时期,行业特色院校依托行业不断进行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带有鲜明行业色彩的主干学科已经形成,这类学科相比其它高校同类学科具有更多的内涵和价值。新的时期,行业特色院校应不为各种各样的诱惑、干扰所动,坚持行业特色学科优先发展原则,进一步凝练优势和特色,整合力量把主干学科做精做强,打造重点优势学科在全国范围内的制高点,而在不具优势的领域减少与其它高校的较量。同时,要瞄准行业发展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坚持动态发展,与时俱进,拓宽学科建设思路,通过现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发展,不断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形成关联度高、互为支撑、结构合理的学科生态群。在学科建设基础上,不断拓展专业空间,建设富有特色的专业链,从而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与行业需求实现全面对接。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最重要的职能,创新则是大学的内在生命力。行业特色院校必须确立富有个性、富于创造、社会竞争力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形成既有别于重理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又有别于重技能的高职院校的差异性。为此,行业特色院校应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精神环境和保障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要坚持四个原则:

  ①在课程设置上,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更加注重专业教育原则。一方面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通识课程,保证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课程结构的合理规范,为增强学生知识转换和知识牵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突出专业教育,可适当提前开设专业课程,使学生及早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课程链条,体现基础本科教育和行业应用性需求相统一的特点。

  ②在教学体系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原则。要加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实战性,做到产与学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应用与创新结合。

  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坚持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更加突出能力培养原则。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挖掘学生的主体创新价值,要通过联手行业、产学合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新中心、创新团队、创业孵化平台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学生职业素养。

  ④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坚持人才培养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重,更加注重多样性原则。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前提下,鼓励不同专业体现各自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具有“基本规格+特色”的创新型专门人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推行分层分类教学,在大众化教学的基础上要推出个性化教学和精英模式。

  3、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以实力赢地位”,走学校主动、行业联动、行业主管部门推动的产学合作发展道路。行业特色院校过去靠隶属关系和行政手段与行业建立的关系格局已不复存在,新的时期,行业特色院校应紧紧抓住我国各项事业产业大发展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集聚自身设备资源、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积极探索与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合作的新途径,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机制,增强行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以实力赢地位”。要着力于建设产学合作三大平台:

  ①人力资源共享平台。与行业联动,通过与行业签订框架协议,一方面以特聘、全职聘用、柔性流动等方式聘请一批行业一线专家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业界与学界融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行业单位挂职、兼职或送课,在积累一线实践经验的同时为行业服务,形成行业高端人才与行业院校师资良性互动、互惠双赢的人力资源共享平台。

  ②项目研发平台。要依托学校行业学科群和专业链优势,积极争取行业主管部门在开展科学研究上的专项支持,鼓励和扶持教师以申报纵向课题、横向项目和采取联合攻关的方式,开展着眼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为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政策、为行业合作单位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细分提供依据。

  ③产业孵化平台。大学在产业链中是知识的港湾,为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国外很多应用性大学建有科技园或产业孵化园。行业特色院校可通过争取行业主管部门、区域政府的支持,创建产业孵化园,主动为行业产品研发、创业产业孵化、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卓越服务,在合作与服务中获得收益,扩大影响,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李文冰 浙江传媒学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21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发布
· 习近平强调: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 从中国道路看科学发展
· 幼儿园学习实践活动座谈:边学边改 科学发展
· 李志民:基础研究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科学发展
· 高杰:科学、机构与科学家主体
· 抢抓机遇 精心谋划 推动高校科学发展
· 刘延东: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 刘延东: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 纪宝成畅谈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的新途径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