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高校"教材无用论"疯传 教师:与现实脱节10年
2010-09-26    青年时报

字体大小:

  新学期发了5本教材,有4本上课都不用

  高校老师自曝教材脱节10年

  教育部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

  从安徽蚌埠来杭州上大学的大一新生徐宏怎么也想不通,拿着新书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就告诉她:“这本书上课不用,课后你们自己看看。”

  拿着课本去上课原是件习以为常的事,日前,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却普遍反映老师常常根据讲义教课,教科书多被弃之不用。

  高校“教材无用论”被疯传

  在一个月的调查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包括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财经学院等杭州多所高校都存在着上课不用教材的现象,一时间,“高校教材无用论”的说法在坊间疯传。

  大三学生张琼很气愤,这个学期总共7门课,发了5本教材,一星期课上下来,有4门课的老师说教材不好,上课不用,这让她心里很不平衡,“订了书又不用,不知道学校订书来干吗的!”

  “很多老师上课根本不用教材,只按讲义讲课。考试前只要拿来别人的笔记,再背背老师划的‘重点’就能过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臧同学如实说。

  教师自曝教材脱节10年

  下沙某高校老师刘宪从事新闻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数十年,在他的印象中,教材无用论显然不是第一次出现。他的学生冯雷告诉记者,刘宪上课都是用PPT,“老师早就说过,现行教材脱节10年了。”

  “新媒体发展速度远超教材更新速度,而且编写教材的人年龄也大了,对于媒体现实发展并不了解。”刘宪认为。

  纵使教育部不断组织教师编写新教材,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灵革依然不乐观:“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需要耗时两年,快则一年,出版商推行教材又需1年,教育部测评1年。按照推算,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学生拿到,最快需要3年。现实中3年又发生了很多变化,教材根本跟不上。”

  为评职称而编教材很普遍

  “按照高评委要求,评定职称实际上教材并不作为重点,专著为首,教材为辅。”叶高翔认为,有部分教师把精力大量花费在编写专著上,编写教材则是东拼西凑。

  “教材的编写事实上比较简单,一个老师可以手头放10本书,每本书抄一段,就可以组成一本新书了。”曾经就职于教育类出版社的编辑陈晓丹透露。

  也正是如此,高评委对于教师编写的教材并不看重,高评委委员郭洪海曾经一度提出,应该采取和专著一样的考核标准,这样对于教师编订优秀教材有推动作用。

  高教不同于基础教育

  在调查采访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材无用论”过于主观,教材确实有不足之处,但高等教育是有别于基础教育的。李灵革提出,大学生疯传“教材无用论”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学生适应能力不强。

  “中小学教育对于教材的依赖性极强,因为教材是高考指挥棒。”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教育科学研究所《杭州教育》杂志副主编方荣权认为,大学里更提倡创新,对教材的依赖性不强。

  “大学教材只是一个框架结构,学生对于教材的运用并不多,更多的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和现代化的认知。”浙江工商大学教师李莉解释,教师运用PPT授课是集合了自己的经验、观点,而课本只是学生需要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不需要特别在意,她建议,更多的学生应该深层次地把握教师课件内容。 (本文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刘子瑜 吴轶颖 彭彩梅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校刮起教材"复印风" 学生为啥都不愿买正版
· 高校部分教材出现“专著化”倾向 或成鸡肋?
· 自主学习型教材:高校教材革新一种国际趋势
· 高校教材十年增数倍 “山寨教材”亟待清理
· 教育部:十七大精神将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新教材
· 教育部举行2023年年终总结会
· 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
·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文:加快实现教育经费统计数字化转型
· 教育部,迎来新司长!
· 教育部任命:张峻峰任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